美文网首页
拖延心理学—精读2

拖延心理学—精读2

作者: fc017539adff | 来源:发表于2016-07-15 17:17 被阅读98次

    [美]简·博克、莱诺拉·袁
    2016年7月12日

    Part 2 拖延VS心理

    第四章 争夺控制高地
    争夺控制高地(1)

    案例1:你在销售公司产品,需要更多客户,这时你收到一条短信,说对你们产品感兴趣,让你马上发送详细资料看看,语气颇为傲慢。你有点恼火,这个人一点都不客气,于是两小时后你才发送过去。

    案例2:这个月的房租要交了,跟以往一样贵,马上又要涨房租了,想起房东游手好闲每月坐等收钱,你心里愤愤不平。虽然有钱支付,但你一直拖着不交,直到房东催得不耐烦要断水电,你才把房租交上。

    案例3:妻子催你去做一件家务,你口头答应,就是不愿动手去做。最后,她对你的拖沓大为火光,你们大吵一架,你觉得她就是一个啰里啰嗦的长舌妇。

    以上情形你也许相当熟悉,阻止自己全力以赴、惧怕成功或失败都解释不了这些拖延,这背后是另一种恐惧在发挥作用。

    争夺控制权的较量

    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处处设置着纪律和规则,遵守规则的同时,我们保有着对自己生活的掌控。但对掌控感特别敏感的人来说,讨厌任何加之于身的要求,拖延是获取掌控感的一种方式。那个发短信的家伙以为说什么你都照做,可是你偏不;寄人篱下虽然弱势,但房东也不能迫使你准时交租;你心情好的时候自然会做家务,而不是你老婆叫你做你就做。这些拖延问题的背后,都是争夺控制权和赢得独立自主的战斗。

    以下是利用拖延来捍卫控制权的几种典型做法。

    1、规则不废不立。《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周润发道出最简单粗暴的规则:“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你不能抢”。生活中规则比比皆是:公务员需通过考试才能录用,预约挂号才能看病,驾驶不能超速,按程序申报才有批复,如果遵守规则让你觉得和所有人一样无足轻重,你就可能倾向打破规则以示与众不同。

    有一些规则源自于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人物的信条,这些信条影响是那样深刻,即使我们长大独立生活,它们的烙印仍然明显。比如小时候父母叫我们周末收拾自己的房间,拖延去做会让我们感到自由,长大后,即使没有父母在旁催促,我们可能仍然想到收拾房间就会拖延。

    2、弱势者的权力。权力等级差异中的拖延现象十分普遍。权力等级低的下属通过拖延来对付上司,以此获得掌控感。比如你的上司叫你做某件事,你迟迟不做,帮朋友做这种事却是三下五除二;你可能心里一直嘀咕:“这个事真是荒唐,怎么叫我做这种事”,或者“干嘛他叫我做什么我都做”。你的上司不能逼迫你及时完成,情况还在你的掌控之下,起码,你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不是领导的木偶。

    3、让我清静点。有时候,拖延是抵制侵犯的方式。比如你的邻居老是问你一些你不想回答的问题如工资、私人感情等,你觉得对方侵犯了你的私人领地,但你又不方便直接回绝,这时,拖延是说“不”的方式。另一些情况则令人费解,比如王某在网上发布了产品销售广告,当天就收到很多询盘,但他一个都没回复。他觉得这些人追着问这问那很烦,感觉自己被侵犯,但这些“侵犯”不正是他预期的吗?

    4、与时间赛跑。与拖延抵制侵犯获得安全感不同,有些人通过拖延将自己置于“悬崖边缘”,以此获得冒险的刺激感。老师在判不及格前能容忍几次逃课,在接到投诉之前可以拖客户多久,男/女朋友能忍受多少次无理取闹才分手?他们享受失去的风险带来的兴奋和刺激。

    5、报复的滋味。如果你受到某个人的怠慢、欺负或者伤害,你可能利用拖延来报复。比如你的上司需要你写一份季度报告,以便明天向公司高层汇报,若你拖着不写,你的上司将在老板面前出丑,这刚好报了上次他当着众人严厉批评你的一箭之仇。

    6、终极之战。最不可思议的是与现实对抗,有些人从不愿意接受事情的真实面目,他们活在臆想的世界里。小花是公司的文秘,她总是牢骚不断,工作不思进取,花钱又大手大脚,工资到手就光。她幻想着遇到白马王子,带她走出无聊的困境,但她又不想费劲打扮,变得更有魅力。小花用拖延来麻痹自己,固执于事情应该怎样的想象,就是不愿正视现实。

    争夺控制高地(2)

    个体独立性的问题

    对于很多拖延者来说,个体的独立感被提到自我价值的高度,他们必须确保事情按自己的方式运行,不被任何外部势力左右。与其说拖延是回避检验自己的能力,不如说拖延本身就是对抗限制独立性的斗争;越拖延,越能显示争取独立性的强硬,越能加强自我价值感。

    一旦我们理解这个逻辑,就会明白这些拖延为什么如此顽固。很多高中优等生迈入大学之后学业大滑坡,正是对抗高中时期学校、老师、父母控制的结果。表现优异可能意味遵循父母早已设计的道路,他们并非不想表现出色,而是一旦获得独立做主的机会,拒绝配合,摆脱控制就成了当务之急。做差生,虽然与好好学习的目标南辕北辙,却同时对抗了来自父母和社会的要求,满足了刚刚自由的十八九岁年轻人迫切的独立性需求。

    当独立性成为一个人压倒性需求时,抉择就会变得异常困难。不管是开始一段关系,集中精力写作还是开启一项创业,这些决定意味着将自己的利益和偏好暴露给别人,这会导致失控。比如你喜欢某一个人,在获知对方也对自己感兴趣之前,你很可能不会主动出击。你不愿意在工作中显露自己晋升的野心,同样因为不想别人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别人不清楚你的立场,就无法捕捉你的弱点,你随时都可以转身脱离被暴露的危险。

    有时候你会故意让人们知道你的拖延习惯,比如你根本不想参加同事们的聚会,无意帮同事做一件麻烦的事情,但你又不想显得不够合群,这时,拖延是隐藏自己真实感受的挡箭牌,毕竟,误事的是拖沓的习惯,而不是你的内心。

    防卫的哲学与根源

    1、世界不可预知。这个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你无法知道别人是真心支持你还是企图操控你,本着为最坏的情况做打算的精神,通过拖延来掩盖自己的弱点是自保的方式。

    2、他若强势,我必弱势。如果你有个独断专行的伴侣,极为强势的导师或领导,就能体会自己的意见是无足轻重的。积极履行责任、完成任务不正好落入控制的圈套吗?拖延会让你在强大面前显得不那么渺小和软弱。

    3、合作相当于投降。对有些人来说,配合、答应就意味着屈服,还记得大学生学业滑坡的例子吗?有时候,阻碍别人对你的要求,变得比自己想要什么更为重要,从抗拒中获得满足感变成终极目标。

    对被控制比较敏感的拖延者,往往成长于一个不鼓励独立自主生活的环境中。他们可能从小被家长严格管教,个人习惯被过度干预,因为批评变得不自信,因为过多限制而缺失自主性和创造性。被过分管束的孩子,他们的独立人格常常得不到鼓励和支持,反而被讥笑和打压。这些生活细节反复在成长中出现,将对一个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孩子会觉得独立并不是好事,当他们长大到有独立自主诉求时,他们会认为将要面临人们的约束而不是支持。

    当你发现拖延和对受控过于敏感有关,你可以问问自己:“我的反应针对的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的抵制情绪来源于成长中的恐惧,而不是现实。规则和要求并非都是控制,良性的互动与合作,可以是令人愉悦的。

    第五章 心理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

    我们应该多大程度涉入别人的生活?

    我们要维护多广的人脉关系?

    我们应该和哪些人深交?

    我们要花多少时间独处,多少时间和他人相处?

    每个人都会问自己这些问题,维持一定的人际距离对我们的安全感和舒适感至关重要。对很多人来说,离开自己的心理舒适区,跟别人太亲近或太疏远,都会感到不舒服。

    对疏远的恐惧

    作为社会洪流中漂浮而渺小的存在,我们绝大数人都喜欢亲密关系,希望有人陪伴,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与支持。当一个人感到无法完全依靠自己做事时,面对需要独立运作的事就会彷徨退缩。一旦我们对自主独立持犹疑态度时,就可能采用拖延策略。

    1、需要帮助。你的身边有这样的朋友或同事吗?在一个团队里,他们干劲十足,满脑子新奇创意,做事干净利落。而他们的私人生活或者个人事情却完全是一团糟,他们做什么事都喜欢有人在场,一独处他们就会大脑空白。如果你对自己不够确信,没人指明方向你就可能无法开始行动,当你感到没办法独自行动,同时又羞于请求帮助,就会陷入拖延的境地。

    2、力争第二。并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第一,这完全可以理解,与抛头露面、遮风挡雨的一把手不同,永远尾随大部队。不管是与不合适的初恋分手还是辞去不喜欢的工作,当你对一个人的生活没有信心时,脱离当前关系意味着失去原有的支持、指导和庇护。尽管采取行动是最有益的,对分离和疏远的恐惧还是让你下不了决心。

    3、紧急呼救。你有过这种想法吗:只要等得够久,麻烦够大,总会有人来帮我解决这些问题。有一些人喜欢给自己挖坑,让自己陷入麻烦,希望有人过来拉一把。独立承担意味着失去他人的关心,紧急援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亲密关系的体现。

    4、重温旧情。有时候,拖延是为了帮你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重现旧时光来缓和你的孤独感。你的上司不断敦促你专心撰写方案,暂时将次要事项置于一旁,也许能勾起儿时和伙伴玩耍不做作业时母亲喋喋不休的回忆,这些似曾相识的场景能帮你找到旧情的温暖。

    5、忠实的伙伴。因为拖延,你做任何其他事时都会想着未竟之事,这是一个负担。但是,它同时也提醒着你那些未完成也放不下的事情,让你感觉不那么孤独。

    对亲近的恐惧

    与害怕疏远的人通过保持亲近关系获得安全感相反,恐惧亲近的人更喜欢与人保持距离。有些人觉得人际关系消耗太多能量,害怕别人得寸进尺,要求越来越多,那样他们会疲于应付。对有些人来说,他们努力付出得到的回报被别人夺取,这太难以接受,以至于他们宁愿拖着不完成事情,也不愿意给别人提供窃取胜利果实的机会。

    如果家庭中充斥着互相指责、伤害,那你很可能觉得成家是自寻烦恼;如果上段恋情给你的创伤还没愈合,你就可能不装扮自己,避开潜在的亲密关系。有些人担心自己不为人知的丑陋面会暴露在亲密关系中,害怕从此再无人愿意和他们来往。还有些人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排山倒海,他们梦想完美无缺的关系,但又不相信完美的存在。因此,与其面对残缺,不如全然回避。

    无论你的焦虑来自对疏远的恐惧还是对亲密的恐惧,拖延是维护你心理舒适边界的一种方式。用拖延来换取心理舒适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鼓励关系双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发展和成长,在依赖和独立之间取得平衡,才是一段良好而可靠的关系。

    第六章 拖延时钟
    拖延时钟(1)

    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

    每个人对时间的流逝都有独特的感觉,它不可量化,无从比较,这就是“主观时间”。比如产房外焦急等待的五分钟,比看一场漫威电影的两小时还要久。对时间独特的主观感受使你独一无二,它让你摆脱客观的线性时间,在芸芸众生中找到自我感觉。主观时间有一个变体就是“事件时间”,指围绕事件来定位时间感。比如当你想“看完这篇文章再睡觉,“下雨之后才出的门”,都是事件时间。

    将主观时间(或事件时间)跟钟表客观时间整合一起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的挑战。无缝对接的比如去朋友家聊的再投入,也知道自己什么该告别;报考一个高难度的考试,即使感受不到逼近压力,还是按时开始准备。而拖延者的时间概念往往与钟表时间存在很大差异,常常突然发现时间不够而晕头转向。

    每个人的主观时间都是千差万别的,比如有的人说十分钟到,起码半小时;有的人说几分钟,可能已经在楼下。有很多因素影响我们对时间的感受,比如“时钟基因”可能决定我们是早起鸟儿还是夜猫子,情绪、注意力、预期和背景等因素也会影响我们对时间的感知。

    当一个目标设定在遥远的将来,比如为孩子储蓄教育基金,它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从而显得不那么重要;而时间较近的目标,比如换部新的IPHONE7则更加清晰紧迫。虽然换手机没有为孩子存款重要,人们还是倾向于即时的事情,而不是未来重要的事情,这就是“未来折扣”。当然,时间价值观上的文化差异也会导致冲突和误解,比如有些文化非常注重守时和及时行动,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迟到并不会被认为不礼貌,对守时并不十分讲究。

    坚持遵行主观时间,会让你与周围的人冲突不断,也造成了你的拖延。试着理解他人时间概念上的不同,达成某种妥协,而不是万事皆按自己的时间表,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协作,减少拖延。

    拖延时钟(2)

    时间感的演化

    1、婴儿时间。对婴儿来说,时间意味着感受需求到满足需求的间隔,需求必须马上得到满足,“我饿了”可不管钟表是几点。成人同样可能以婴儿时间来反应恐惧和焦虑,比如受挫后去酒吧宿醉,你根本不会去想第二天的工作,就像半夜肚子饿的婴儿不能等到第二天吃早饭。

    2、幼儿时间。孩子稍长大些,父母会不断要求孩子配合,比如“放下手中的玩具”,“玩耍时间到了”。孩子们会逐渐适应父母的时间,同时他们很快就能意识到:拒绝配合,可以展示自己的意志和力量。在幼儿时代,父母的时间观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即便长大后,我们与客观时间的矛盾可能也反映了内心对父母时间的抵制。

    3、儿童时间。大约7岁的时候,孩子们会面临外界更多规则的期待:上学不能迟到,作业要准时上交,父母也会希望孩子在假日腾出时间来学习。有多动症相关问题的孩子,不具备良好的时间感,当外界环境需要他们在主观时间和客观事件进行切换时,会面临障碍。

    4、少年时间。青春期的孩子们拥有的是敏感的身体和热情的理想,未来是铺在前方的宽阔天地,生命充满无限可能。有些人会面临很多内心冲突,比如必须放弃兴趣专注学习,拖延是不想长大的表达方式。

    5、青年时间。进入青年,时间会变得非常具有现实感,你会深刻地感受到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每一件事情。拖延会影响你的工作、收入和伴侣,当你有了孩子,你将面临诸多时间分配的问题。

    6、中年时间。“三十而立”是一个分水岭,你不再是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所有人都期待你能有所表现。再到40岁、50岁,有一天你会发现,曾经觉得无限可能的幻想破灭了,你可能再也没机会晋升到公司高层,创办一家价值过亿的公司或者成为社会尊敬的精英分子。你会回顾这些年你做了什么,剩下的时间还能做什么,看清生命的短暂和局限是很难的,难怪人们会有中年危机呢。

    7、老年时间。当我们越来越老,挚爱的人陆续离开人世,时间越来越少,主观时间比客观时间更为重要。

    接受生命和时间的有限是很难的,也许你想读一个喜欢学科的研究生,却一直被现实的顾虑和担忧绊住,若干年后你会发现,情况不比当时好到哪去。当你不能在每一件事上都如愿以偿,接受有些自己永远都不会再做的事,放弃一些自己无法达成的目标,并不是一件坏事。

    拖延时钟(3)

    陷在另一个时间区域

    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重点,拖延者对时间的感知常常与他们所处的人生阶段不符,比如职场成人像青少年一样对时间流逝毫不在意,他就会跟成人世界格格不入。你20岁的时候想过30岁什么样吗,30岁的时候想过40岁什么样吗?如果没有,你就不会为将来做准备。

    1、时间迷失。我们生活中常有不受时间限制的感觉,它既是正面的,也是负面的。当你专注沉浸在某件事中,你会忘记时间的流逝,不管是愉悦的玩耍还是透彻的研究,你会感到舒畅自由、焕然一新。但当这种状态延续到平常生活中成为你的生活方式,它会让你分不清有限和无限,从而失去方向感。同样是1000小时,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不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太多改变,专业研究却可能让你成为行家。

    2、时间断裂。拖延者常常会设想一个跟过去没有关系的自己,你可能会忘记上次通宵达旦绞尽脑汁才熬出的文书,预期这次能够借助灵感的翅膀一挥而就。当过去的你和将来的你分离断裂时,你会丢失自我连续感,时间也不再是连贯的整体。

    3、过去好时光。有时候,我们会沉浸在过去的辉煌难以脱身,这是应对不如意现实的一种缓冲和安慰。每个年龄段都可能刻意回避进入下一阶段。刚从名校毕业的大学生可能对日常工作不屑一顾,讨厌获得晋升的低学历者。多年不运动的中年人可能吹嘘年轻时在运动场上的飒爽英姿,却越来越不愿意去做健康体检。拖延使你避免立刻面对一些事实:时间在流逝,你正在变老,你能做的事越来越有限。

    过去与现在

    电影《蝴蝶效应》展示了一个回到过去改变未来的时空穿梭梦,主人公伊万每一次改写过去,都引发了意料之外的结果,导致整个人生改写。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无法穿越时空,但我们过往的经历却活跃在当下。如果你的父母事无巨细地操心你的学习和生活,长大后你就可能寻找同样风格的导师、领导和伴侣。如果你有个“明星”的兄弟或姐妹,包揽所有的奖励和赞美,你就可能认为努力没有意义,成功与自己无缘。你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担心和焦虑,与过去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不管你直面还是逃避,你的过去就是你的过去,它永远属于你,并成为你的一部分。拖延是一个信号,它牵扯着你回头看,你可以学着借鉴过去,收放自如地变换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放下心理包袱,尽可能地充实地生活。

    思考与讨论

    找到你昨天写的纸或者打开备忘录,思考一下这个拖延症可以归因到哪种或哪几种心理?然后把这些原因继续写下来。

    精读笔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拖延心理学—精读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zhe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