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655625/8b20c586d3f54a3b.jpg)
——01——
六月份的最后一节打鼓课,父子俩一进门气氛就不对。孩子脸上无笑容,头低得低低的坐沙发上。先生背包还没放下,就开嗓说道:“你们平时怎么练的,学了这么久,老师说谱子都看不懂。”孩子没答话,显然路上应该是被批评过的,而先生的话应该是对我说的,因为平时孩子的练习都是我在陪着。
我在厨房里应声道:“怎么会全看不懂呢。有几处难一点看不懂是有的,我让他上课时好好问问老师了。”“今天跟老师说第二页都不懂,老师从头讲到尾讲了一遍。问问题都不会问,这么多讲下来哪能记得住。白学了。”先生很生气地说。我能理解他的心情,当初为了给孩子有个学习环境,特地弄了个鼓房,每周六不辞辛苦开车送去上课,在家几乎每天练习45分钟,结果没有预期的好。
——02——
我将孩子叫到面前问他:“妈妈不是在练习的时候跟你讲过,哪里不懂就向老师提问,针对具体的音符。不要笼统地讲一大块,老师不知道的。”他点点头。先生想了想说:“如果真想让他好好学下去的话,你还是买些这方面的书好好学学,练习的时候指导指导,另外老师上课还是有必要去听听的。尽管你觉得那远,坐车难受,为了孩子你还是克服一下吧。”
“可是如果我同他一起上课,他就不那么用心认真,到时依赖我的理解,会不会不好。”我说道,“这半年你一次都没去过,更别说听课了。有三次你指导的是错误的,孩子对你的指导产生质疑,他觉得自己上过课比你懂,根本不需要指导。而他的理解有时也是有问题的。他不是天才,现在靠着自己的理解和老师沟通就进步上来还是比较难。既然这一套方法不行,就换另一种,围棋我已经自学在慢慢教他,没再多精力放在打鼓上,这就靠你了。”先生态度有所缓和,建议道。
——03——
我之所以不一起去一是因为坐车紧张难受,觉得他爸爸一人带去就够了,我在家打扫卫生准备好午饭正好他们回来;二是因为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慢慢听慢慢理解就行,不是靠大人帮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的想法错了。长久下去孩子会因为没有成就感而失去兴趣的,尽管也是有些家长没陪同上课,可能也许人家有音乐基础或者自己自学相关知识呢,而我在音乐方面一窍不通,现在都没孩子懂,凭什么能指导得了他。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有个别可能在这方面比较有天赋,仅仅是少数,而我的孩子就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在他还不能完全理解懵懵懂懵状态下,我应该去尽可能地去帮助他。虽然我不懂,但大人的理解能力比孩子强,我可以去学习,直到他不再需要我,能独立理解为止。以前总想着像天才一样多好,一学就会;学霸多厉害,门门优秀,次次名列前茅。看了《刻意练习》这本书才知道,哪有天生就会,只不过背后比常人付出加倍的时间和精力坚持刻意练习,时间久了,才会被世人看到好的一面而已。
——04——
我以前总跟孩子说:“好好听课,多练习,不懂就问,妈妈相信你可以把鼓打好的。”结果连孩子都说:“妈妈,你为什么每次都跟我说这些,我已经知道了。”这些言语并没有起到很大的动力, 按照《刻意练习》里的说法:首先需要将问题深入了解清楚,接着不断地刻意练习,及时反馈给指导者,纠正后继续朝正确的方向周而复始的练习。从长远上看,占上风的是那些勤奋练习的人,而不是那些一开始在智商或者其他才华方面稍有优势的人。
我的孩子目前欠缺的是弄懂问题、及时反馈和长时间练习,我可能会考虑一对一教学,方便自己陪同听讲,或是找个近点的培训机构自己就可以带孩子过去,最差的打算就是自己克服克服坐先生车一起去。无论如何,我将与孩子在打鼓这条路坚持走下去,慢慢进步,同时让孩子明白:只要方向正确,做一件事只要坚持一定会有很好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