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越来越好,天天过年,到我这个年龄,越发觉得没劲。上有老下有小,只有劳累。
城市里禁止放烟花,婆婆家这边动静也不大,我家的小贝买了好多好多的花炮,质量特别好,响声特别大。本来睡得迷迷糊糊的,一点也不想动,一听可以放花炮了,一骨碌就起来了。起来发纸敬天放鞭炮,喝汤圆,吃素水饺。
刚吃完早饭,就有人来拜年。我们家的辈分小,见一个基本上都是爷爷或者是叔叔,也只是来坐一坐,小年轻的,象我儿子这么大的,都懒得出来了,远没有我们小时候热闹。对伍浩浩荡荡的,前面的都磕完头了,后面的还没进院门。那个时候我们全部拜完了,天都不亮。现在可好,八点多才开始,队伍也不大了,大多数都是一家人,有一个代表两个代表,还有三个代表的,都是一家人,刚好碰上了,村子拆迁,住的也分散,有在老年房的,有在西面湖的,离得特别远,本来打算一块,有拜的,有没拜的,也没法统一。今个大儿子成了甩手的,说以前跟着大部队,去了不认识,回来也还不认识,傻乎乎的转了个圈,很没劲。孩子爷爷奶奶身体不好,我们这一支,没有比较近的,最近的也是出了五伏的。不跟着大部队,今年只有老公和小儿子出去了,不久,小儿子就回来了,说太冷了,也不认识也没话说,不去了。而我和婆婆他们,在家里招待。
许是都和我孩子一样的想法,看着今年的队伍少了很多,我结婚二十多年了,至今也还是分不清。一是很少家里的活动,公公从来都不通知我们,也确实没有近的,所以每次过年,都觉得家里冷冷清清的。不像我妈妈家,一天人不断,从早喝到晚。这边初一没有喝来喝酒的,所以和他们的链接比较少,每次总是匆匆的见一面,公公做一下介绍,我也是机械的笑笑,点点头。除了经常来的,别的我真对不上号,所以老是觉得我就是一个外人,一点没有融入感。
当我的儿子说不去拜年,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这不是磕头不磕头的事情,而是一代代的民俗文化的传承。都不走动了,和谁是一家子都不清楚了,人与人之间少了互动,慢慢也就疏远了。一个好汉三个帮,同性人本就少,再不走动以后,公公婆婆老了,那我们就再也不想回来了,是不是根就断了呢?
吃过午饭,我想和老公一块出去转转,拜拜年。老公来了句,太远了,只有两家了,你去干什么?升起的希望又灭了,我只是去认识认识吗?我对公公说,你应该给你孙子讲一讲,过年拜年的意义。一个姓,就是一个家族,介绍的时候,也要给孩子讲明白,一家人,不相识,等老的时候,谁又会帮上忙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