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简书的作者,或者说大多数的文字表达者吧,都会纠结我该写些什么?我该怎么写?
写小说――素材有限;写散文――文笔不好;写诗歌――缺乏诗意;写日记――像写流水账。
我也会常常纠结到底选哪些素材,如何谋篇布局,中心主题是什么,如何组织语言,要运用那些艺术手法……
然后想,这样不行,那个不好。
每当陷入这种纠结,就会令人心乱烦躁。明明“心中千万事”,却不知如何落笔。
我之前看过一句有点扎心的话:大多数人年轻时都觉得自己是个很好的表达者,都梦想着要当作家。
这话说的,是你,是他,是我吧。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喜欢向他人表达自己的,希望有人能懂自己,让自己感到被人懂得的不孤单,所谓“人生难得一知己”实质就是对被理解的渴望。
但在收获片刻被人理解的欣喜后却又郁闷:原来自己那么容易被人看穿,原来自己不是这世界上最独特的存在。这样的郁闷常常盖过自己被理解的欣喜。
人,就是这样卑微又骄傲的生物。
无论是作家,还是普通的爱好文字者,走上文学道路或者乐于写下文字,我想,原始的动力是从书写表达自我,作为情感宣泄的出口,并获得表情达意的满足感和乐趣;
最初写下的第一篇文字,是不懂什么修饰,不管什么升华的稚嫩文字,也是最认真,赤诚的情感表达。
我们从这里出发,在一篇篇仿佛与自我对话的文章中渐渐学会如何更好的表达自己。
不考虑什么读者,不绞尽脑汁去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忠于自己的感受,任意敞怀,把那些零零碎碎的细节和小小触动记录下来。
就像对自己说话,你不需要隐藏,你不需要掩饰,你不必担心流言蜚语。
诚实地做自己,对自己说话,这是在这个总是有百般不得已的世界里最高贵又最平凡的自由了。
留心者会发现,我喜爱称“文章”为“文字”。
因为我觉得,文章是面对读者的,是需要考虑谋篇布局以及一些技巧的,它就像从家里走出去,要去见人的人,还是要收拾好自己吧。
故而,“文章”二字,也显得更正式庄重;
“文字”是比较私人的,也是比较自由随意的。可以给人看也可以不给,如果不给别人看,会更放得开,自己写下的文字反而更接近自己的内心,可以写一些不可言说的秘密。
这些文字就像是自己很珍视的私藏的宝贝,不肯轻易示人。
且自我已经肯定它的价值,别人喜欢不喜欢与我无关,我自己开心就好。
有时我还发现,写好文章,不是必须先考虑全面再动笔,很多思路是在你写着写着就打开了,写着写着就能探索得更深了。
写作,本来就是一场自我的探索和救赎。
如果不知道写什么,如果想写的乱如麻,那就慢慢地随心随笔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一切的答案就在你即将落笔填补的空白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