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是一门艺术。我们喜欢听幽默风趣的相声;喜欢看幽默诙谐的电影、小品;我们喜爱幽默大师卓别林,也喜爱既是作家又是幽默大师的马克.吐温……幽默的表演,诙谐的段子,无疑都会给观众和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把这一门喜闻乐见,老少皆宜的艺术运用到课堂中,不但学生乐意听课,而且会发生“共振”效应。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语言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幽默的语言可以使人精神放松,使课堂气氛和谐;幽默感强的老师可以让学生感到和蔼可亲。老师的水平也能超常发挥,取得极好的效果。
在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上,经常就有“幽默”出现。在执教《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课时,他用幽默的方式教给学生一个重要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想象情节,即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通过风趣的语言讲出来了。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孩子们不但理解了,而且终生难忘。
于老师说:“幽默绝大多数是临场发挥,在我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学生们的笑声。”在执教《翠鸟》的第一、二段后,距离下课还有七分钟时间,于老师就抓住这七分钟学习第三段。他发现一位打哈欠的学生,于是,语调平缓却十分认真地说:“小庆,请你去逮一只翠鸟。”当这位同学一脸茫然,其他同学也都面面相觑,神情迷惘之时,他引导学生看看书。结果,小庆很快找到了答案。这个小幽默既让疲劳的同学为之一振,又完成了教学任务,更是让师生关系融融乐乐,陶陶然于一堂。
在教《小稻秧脱险记》,一位小朋友读杂草有气无力的样子时,声音太大,有“气”有“力”,于是于老师开玩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全班同学都哈哈大笑,这位小朋友再读的时候就表现出了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后的有气无力的样子了。
这两个例子没有彩排,没有剧本,都是“现场直播”,临时发挥。但被于老师信手拈来运用,这背后是于老师知识的丰富,思维的敏捷,口语的畅达。我有时候也会在课堂上用一些幽默的手段,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但和于老师相比,我缺乏他那种和当下课文所讲内容相得益彰的结合,而显得生硬甚至有些牵强。比如,当我看到有学生听课不专注或者打瞌睡时,我会说:“来,来,来,咱们停下来,听老师给你讲个笑话或者故事啊!”。有时候,我也会把课堂上打瞌睡的孩子用来当做幽默例子,比如,我会说:“瞧,某某某同学正在梦中和武松一起打虎呢?”这样自然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而当事人(这位同学)却是一脸懵。如果我能像于老师那样,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诙谐幽默的话,引导当事人(打瞌睡的同学)站起来回答,是不是效果会好一些?
于老师说:“幽默要有融融的爱心,博大的胸怀,乐观的情绪,爽朗的性格。它与冷漠无缘,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老师只有笑着看学生,才会有幽默的心境。”是啊,没有爱心,没有宽容的态度,当你看到那些“昏昏欲睡”的孩子时,怎能幽默起来?
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像于老师那样:运用自己的智慧,笑着看待学生,幽他一默有何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