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爸)之后你最怕什么?
我最怕娃生病。
上周一上午九点,我妈给我打电话说娃全身滚烫。
通知队友,请假,回家,量体温,三十九度六。
这是小朋友人生中第一场高烧,猝不及防。
突然发热,没有其他症状,疑似幼儿急疹。
后来在他手上发现两个小疱疹,莫非是传说中的手足口病?!
立刻去了离家最近的妇幼保健医院。
排队,挂号;
排队,检查,医生看了不到一分钟,“先去验个血”。
排队,交费;
排队,验血,等结果;
排队,给医生看结果。
“百分之九十可能是手足口,你们得去市一医院传染科。”
转院路上和队友全程零交流,各自忐忑。
到了医院,排队、挂号、检查重来一次。
“我目前不能确定是什么病,你们先去儿科。”
那句话怎么说的,
恐惧来源于无知。
队友抱起娃就跑,我俩被消音一般迅速移动着。
儿科在另一栋楼,排队、挂号、检查再来一次。
“不是感冒,肺也没问题,可能是手足口病,你们去传染科。”
二话没说,飞回传染科。
“症状还是不明显,回去观察两天,有抽搐惊厥就马上送过来,或者第三天还高烧的话再来。”
折腾近五个小时,车还没开出医院,病号就睡着了。
把他送回我妈家,啃了两口面包,接着去上班。
夜里十二点,回到正常体温,手上的小疱疹也几乎看不见。
松了一口气,暂时。
退烧后的病号各种嗨,和队友怀着感恩的心陪玩到凌晨三点。
第二天上午体温正常,下午又开始低烧,晚上退烧。
接下来几天,无异常。
就这样,与手足口病短暂交锋之后,我家的小恶魔满格回血。
继生孩子之后,讳疾忌医的我再一次领教了医院的威力。
看病五分钟,排队排断腿。
幸好有惊无险,这一关算是翻过去了。
接下来...
还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无知者无畏。
image.gif那几天整理了一些关于手足口病的功课,欢迎指正。
这病怎么来的?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幼儿常见传染病。
病毒主要从口入,潜伏期一般2到5天。
4到7月、10到12月为发病高峰期,今年尤为猖獗。
有哪些症状?
发热。
手、足、口、臀等处出疹,一般是疱疹,像小水泡一样。
伴有咳嗽、流鼻涕、食欲不振等。
该怎么办?
据医生介绍,99%的患儿症状轻微,通常三到七天可以自愈。
仅有1%会发展成种重症,如脑膜炎、心肌炎等,甚至危及生命。
如果高热持续不退,或出现抽搐、易惊等现象,请立即送医院。
定点量体温。
注意隔离,以防传染给其他小朋友。
开窗通风,孩子接触过的玩具、餐具等立即消毒。
嘴里长疱疹会很疼,请给孩子喝常温奶,吃常温的流质食物。
挂针或使用抗病毒药物对缩短病程毫无帮助,
若体温一直偏高可以适当来点退烧药。
怎么预防?
打疫苗。(尽量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自费的EV71疫苗)
勤洗手。
多消毒。
少带孩子凑热闹。
特别提醒:
手足口病有个长相神似的朋友,叫疱疹性咽峡炎。
不同之处在于后者仅在口腔内出疹,其他事项基本一致。
其实一般像这种无其他明显症状的急性发热,
去了医院也没办法马上确诊,医生都会建议先观察。
毕竟免疫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可不去医院心里没底阿如坐针毡阿寝食难安阿,
结果还得跑一趟,对吧。
imag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