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经济学人》广告,你够了!别再内涵我了!

《经济学人》广告,你够了!别再内涵我了!

作者: 枫林悦读_Diana | 来源:发表于2023-05-16 23:32 被阅读0次

    虽然这些广告文案时不时凡尔赛,也偶尔装一装B,但一旦看懂了这里面的谐音梗、双关梗、文化梗,就会感慨“文字游戏”还能这么玩!

    这次摘了一些有趣的广告文案,分成了“移花接木”“正话反说”“户外广告”“交通工具”四大篇。话不多说,一睹为快!

    “移花接木”篇

    谐音梗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谐音+习语”二重奏,还结合这么巧妙,就少有了。

    Think someone under the table.

    “在桌子底下,想某个人……?”

    哈哈哈,要是你知道英文中有个习语叫做「drink someone under the table」就能秒懂这条广告语的精妙之处了。

    「drink someone under the table」可以用来形容某个人酒量好,分分钟把别人喝趴下。这里把 drink 替换成了 think,潜台词是:

    读《经济学人》可以让你变聪明,碾压、秒杀别人都是分分钟的事,让别人尝尝降维打击的厉害!

    Read before you leap.

    乍一看这句话,我联想到的是「improve in leaps and bounds」“突飞猛进”这个词,还以为在暗指“没进步是因为读书少”。

    仔细一查才发现,Read before you leap 其实改自「Look before you leap」这个习语,意思是三思而后行,不要鲁莽行事。

    而且这条广告语和后文出现的「Hello to all our readers in high office」一样都是贴在车顶,或许也有几分调侃意味:“跳下来之前请三思”。

    Leader's digest.

    第一眼看这句广告语没啥特别的,但其实也在“偷梁换柱”。

    Reader's Digest 是一款创刊于1922年的美国杂志,《读者文摘》。这里巧妙地把「Reader」改成了「Leader」,谐音梗的同时还顺带“自夸”一番:

    《经济学人》——职场精英必读刊物。

    At the drop of a chat.

    再来看看这句广告词「at the drop of a chat」,你想到的是哪句习语?

    没错!就是「at the drop of a hat」,也就是“立即、马上”的意思。这里把「hat」变成「chat」,隐喻:《经济学人》在手,才思敏捷我有!

    正话反说篇

    有些时候,一句话的语序稍微前后调换,就会产生眼前一亮(也可能“两眼一黑”)的效果。

    比如这段时间《狂飙》热播,总觉得饰演孟钰的演员李一桐和白鹿长得很像,读到一条网友的“夺笋”评论分享给大家:

    如何区分李一桐和白鹿?——笑起来好看的是李一桐,看起来好笑的是白鹿。

    扯远了,再来说回《经济学人》文案。

    Pressure peers.

    「peer pressure」的意思大家都知道,但顺序对调、词性对换,变成「pressure peers」,就有种“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那味儿了:

    “快读《经济学人》,卷死你的同龄人。”

    Trump Donald.

    “懂王” Donald Trump 任美国总统期间,各种无厘头行径数不胜数,笑料百出,还经常做出一些对美国没啥好处,反而让竞争对手收益的事情,有不少中国网友戏称其为“川建国”。

    这不,《经济学人》也没放过特朗普。

     「Trump」作名词有“王牌”的意思,作动词可以表示“胜过、压过”,这里的 「Trump Donald」这句文案应该是暗暗内涵:

    好好读《经济学人》就不会变成特朗普这样的“傻缺”。

    想起 Justin 早些年也梳理过外媒用川普的名字玩出的各种押韵标题梗:

    Trump 是个好名字,可以方便媒体想出各种押头韵和尾韵的封面标题。比如想说他是傻帽,就可以用 Trump the Lump;当他当选总统时可以说 Trump’s Triumph;当内阁成员离他而去时可以说 Trump Dumped;任期下半场开始,危机四伏可以说 The Trump Slump;共和党在中期选举失去众议院,川普再次竞选失利都可以说 Trump Thumped/Trumped。—— Justin

    Question the answer.

    need-to-insert-img

    「Answer the Question」不简单,「Question the answer」更不简单。

    毕竟学贵有疑,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而《经济学人》就可以让你做到。

    看到没,妥妥的“凡尔赛”。服!

    Great minds like a think.

    「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这句话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但没想到这里也有文章可以做。

    后半句打乱语序,变成了「Great minds like a think」,也就是“牛人都爱思考”。

    “什么是牛人?——咱《经济学人》的读者们就是”。

    可恶,又被装到了!

    户外广告篇

    说完了“正话反说”,这些户外广告也贼有意思。看到这些图,我的第一反应是,哈哈哈哈哈神经病啊,太有创意了!

    《经济学人》可算是把“就地取材”“变废为宝”这事玩明白了。

    Ignore obstacles.

    need-to-insert-img

    Escape the chamber chamber

    Not everyone gets it.

    这块广告牌和下面这句「Some people just get it」放在一起真的好搭!

    “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懂《经济学人》的广告”,可是,咦?就是有人可以看懂(偏偏就你没懂)呢,你说气人不气人?

    Shape the world.

    Would you like a wake-up call?

    Hot potatoes.

    说到这个「Hot potatoes」,《经济学人》的企业文化还蛮有意思的。有时候会联合某些社会组织,通过流动餐车售卖热饮、小吃等方式,呼吁关注社会热点。

    仔细观察图中售卖的烤土豆上的小标签,会看到有诸如 「Obamacare」“奥巴马医改”「Gun control」“枪支管制”「Capital punishment」“死刑”的字样。

    「Hot potatoes」本身除了热烘烘的土豆,就有“棘手难处理的问题”的意思,也就是咱中文里的“烫手山芋”,而上面这些也都是当时热议的社会问题。

    这波行走的广告,既呼吁了社会民众关注热点问题,又给品牌文化做了一波推广,一箭双雕!

    交通工具篇

    终于来到了这篇文章的重头戏——“交通工具篇”,要不怎么说是行走的广告文案呢?答案就藏在这些“巴士”“大卡”“的士”和“地铁”里。

    Never off the track.

    英文中和「track」“轨道”有关的表达有不少,比如「be on track」意思是有望成功,走在正轨”,「off  track」意思是“偏离轨道”或者“跑题”。

    这里一方面指车辆行驶平稳有序、走在正道,另一方面指“读《经济学人》,保你不偏航不迷向”,类似“点关注,不迷路”那意思。

    Always have right of way.

    need-to-insert-img

    「right of way」指的是车辆或行人的优先通行权,比如在某个交叉路口,路过车辆要优先礼让行人,那么 Pedestrians have the right  of way at the junction.

    这里也是借用「right of way」暗指,只要读《经济学人》,升职加薪样样都会快人一步、快人一招,永远都有“优先通行权”。

    Get on.

    这句乍一看挺好理解,「get on」有“上车”的意思,跟当下我们的网络梗“车”有点像,我以为是:快加入我们,一起读《经济学人》吧!

    查了词典才发现「get on」还有“发迹,出人头地”的意思,特别是在英式英语里有 to be successful in life or at work 的意思。

    词典例句是这么写的 He is prepared to do anything in order to get on “他不惜一切代价要取得成功”,可以说是非常的有事业心了(career-minded) 。

    果然没有一句广告语是白写的,如此说来,这里的「get on」或许可以翻译成“想成功?跟我走!”

     Fasten your sicherheisgurt.

    「Sicherheitsgurt」是德语单词,意思是“安全带”。英文中“系安全带”除了可以用「Fasten your seatbelt」还可以说「Buckle up」或者「Belt up」。

    我猜这句的士牌上的广告想表达的是:《经济学人》篇篇都是干货,行走在信息的最前沿,“车速”超快的哦,你可得系好安全带,坐稳喽!

    不过我没太明白为啥要用「Sicherheitsgurt」这个德语单词,有知道这是个什么梗的朋友,请私信告诉我!

    Hello to all our readers in high office.

    如果今天这些广告语要排名的话,这条就是我心中的 Top1,虽然很“欠扁”,但论创意,绝绝子!

    能想到把广告印在巴士车顶,就不像是一般人能干出来的事。而且,这样做的受众目标也很明确,就是给在高层写字楼办公的人看的,字面意思是:

    “楼上的读者们,你们好呀”!

    调皮的是「high office」也在玩双关,指的是“要职,高级职务”,暗戳戳凡尔赛:哼!我的读者可都不一般人呢,不是 CEO 就是 CFO。

    No passengers.

    这句广告文案也很绝!「passenger」“乘客”的意思大家都知道,但在英式英语的非正式用法中,这个词还可以指代“光吃饭不干活的闲散人员”。

    车上「No passengers」这句广告词,字面意思是“谢绝载客”,同时也在暗指:读《经济学人》的,都绝非等闲之辈。

    比如说,“干得了干,干不了就滚,公司不养闲人”就可以说:The firm cannot afford to carry passengers.

    还记得 Eric 分享的那句「Avoid pedestrian」吗?

    「 pedestrian」作为名词有“行人”的意思,也可以作形容词表示“乏味无趣”的意思。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Avoid pedestrian,《经济学人》助你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和平庸说拜拜。

    O to CEO.

    这句也很有意思!不仅押尾韵,还让人会心一笑:《经济学人》让你从“一无所知”到“无所不知”,成为 CEO,迎娶白富美,迈向人生巅峰!

    最近也遇到不少押韵又好玩的词,比如:from nobody to somebody 从“无名英雄”到“盖世英雄”,再补充几个:

    from Z-list to A-list

    from to zero to hero 

    from plumber to president

    pull the “break-up to make up”trick

    go round in circles

    「go round in circles」字面意思是“原地打转 、绕弯子”,比如两个人谈事,闲聊了几个小时还没谈切入正题(meander),就可以说:

    We talked for hours, but we were just going aorund in cirlcles.

    「Tired of of going round in circles」就是在内涵:还在苦于事业毫无起色、原地踏步?那你可得好好读一读《经济学人》了。

    Ever feel like people 

    keep hailing you?

    打车在英文里可以所「hail a taxi」,冲着某人呼喊也可以用 hail someone,这里利用的士车这个载体巧妙的戳中了读者的“痛处”。

    这句广告文案的潜台词是:总是感觉别人对你吆喝来、使唤去,风里来、雨里去? 是时候读《经济学人》,努力提升自己了。

    Mind the gap.

    坐动车的时候,上下列车时候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温馨提示“请站台与列车之间的缝隙,注意脚下安全”。

    「Mind the gap」除了借用提示提醒乘客注意安全,也在借用「gap」差距的意思内涵:

    读没读《经济学人》的人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你们的差距可不只是一点点!

    还想起另一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文案:

    If your assistant reads The Economist, don't play too much golf. 

    还一天到晚玩高尔夫呢?你的助理都开始读《经济学人》了(取代你指日可待)。海燕啊,你可长点心吧!

    It's know-brainer.

    「no-brainer」英文中指的是有简单到不需要动脑子就能解出来的题,比如高考数学卷的压轴题,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很难,可对于学霸来说就是送分题「This is a no-brainer」。

    广告里利用「know」和「no」谐音梗,进行了替换,暗指《经济学人》包罗万象,上知天文地理、大象蚂蚁,下知四书五经、蜡笔小新。

    A penny for their thoughts, 

    will seem pricey.

    右边这块广告牌的上半句「A penny for your thoughts」是一个习语,用来询问别人对某件事的观点看法。

    类似的表达还有「two cents」,比如throw/put in my two cents 或者 That's my two cents on this issue,类似于中文里自谦的说法“我表达几点拙见”。

    「A penny for their thoughts, will seem pricey」的潜台词就是:

    《经济学人》的读者都是业界大佬,他们的建议可不是随便给的,就算是你开口问,也未必付得起这个价。

    想起了小白的经典的梗:这是另外的价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济学人》广告,你够了!别再内涵我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zob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