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二三事

作者: 迅图 | 来源:发表于2019-05-13 17:45 被阅读23次
    图片源自网络

    我曾经看过很多部小说,但说实话,当时都是冲着剧情、抱着消遣的目的看的,很多是同一个作者写的,写作手法、故事风格都差不多,看一本和看一百本感受也差不多。

    比如亦舒、倪匡兄妹俩的小说,加起来有几百本了,我几乎全看过,看的时候很受吸引,茶饭不思也要一鼓作气看完,但十几年过去,那些书给我留下的只有一点模糊的印象,只觉得大同小异,意思都差不多。

    而当时看的为数不多的几本较出名的小说,比如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莫泊桑的《项链》,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清清楚楚。

    看来,看小说,多看名著真的是良心建议,尤其要多看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世界名著,都是经过无数人检阅和经历时间考验后的珍品。

    有人说看书不应该带有功利性,这句话我不赞同。一个人其实就是一套算法,人的大脑就是个计算器,不管你有多么的不功利,但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是在本能算计后做出的最优选择(虽然结果不一定会是最优),那么看书,选择看什么书,当然也应该是一通算计后的结果,怎么就不能功利一点、选择对自己最有用的书了?

    如果我年轻时懂得这些道理,同样的时间就可以看到更多的好书,或许也不会因为看一堆大同小异的书而把眼睛看坏了(那时都是在电脑上看的电子书)。

    可能大家都听出来了,我并没看过很多著名的小说,不过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岁数,什么事情好像都能总结几句经验出来,再加上最近看了毕飞宇老师的《小说课》,让我对“看小说”这件事又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解,忍不住想要唠叨唠叨。

    图片源自网络

    先给年轻人两点建议:

    第一、就是前面提到的,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不知道要看什么书,那么就从世界名著开始看吧,即便不是最好的,至少可以避免看到太烂的。

    好的小说一是可以提高你的文学审美;二是务实一点说,看好的文学作品,以后与人交流时可能也会帮你遇到层次更高一点的人。

    一般人际交往的法则就是,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到什么样的人。相信我,看世界名著的人和每天醉生梦死沉迷于网络小说的人(额,这不就是说年轻时的我吗),绝对是有本质差别的。与优秀的人接触交往,是人向往美好的本能,并不是势利。

    第二、看小说趁年轻。我觉得没有小说相伴的青春是无味的青春。如果一个人年轻时没看多少好的小说,如果他不是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那他这一辈子大概率很难再看小说了(或许到老了、退休之后还有可能),这将会是多么大的遗憾啊。

    据统计,很多人大学毕业后就很少再拿起书本了,而有一部分人没有放弃阅读,但阅读的内容却变得更有目的性,基本上都是提升自己的专业书籍,或是对工作、生活有立竿见影效果的书。无他,一走入社会,生活压力扑面而来,看小说将会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

    所以,趁年轻多看一些小说吧。

    第三、小说看似无用,但其实有大用。这个观点我以前在文章中写到过,很多人觉得读小说并不能帮助我们提升职业技能,也不能帮我们赚钱,除了消遣打发时光,似乎没有大的用处。

    但事实并非如此,文学作品对我们的影响,是精神上的,这些东西平时看似没什么用,但真正当你遭遇生活的挫折、经历人生的低谷时,帮你度过难关的,往往是这些精神上的东西。

    图片源自网络

    对于小说,我之前可能有很多误解,毕飞宇老师的《小说课》庖丁解牛般地对小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才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小说的意义不在于小说本身,而在于你我的解读,在于这部作品对读者产生的影响。

    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上的阅读理解,所选文章来自《青年文摘》巩高峰的《一种美味》。文章讲述了一个农村家庭吃鱼的经历,据说题目设置较难,不少高考学子折戟于此。

    事后专门有人找到了文章的原作者,作者坦诚文章并没有那么多意思在里面,这也导致了很多人吐槽文学作品的过度解读问题。

    关于过度解读这个问题,大家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上学时课堂上对鲁迅作品的理解、还有红学家们对《红楼梦》的解读,总觉得可能作者的原意并非如此,但被后人误解了,恨不得把作者揪出来问个明白。

    我之前看小说就有这个毛病,总想找出作者这样写的原本意思。现在才体会到其实大可不必,小说并不是科学、数学这类知识性的东西,不必非得有一个标准答案。

    小说的魅力就在于不同的人看了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内容可以对人有不同的影响。

    铁凝老师的《孕妇和牛》当时出版后,读者们对大字不识一个的孕妇,第一次拿笔居然可以完整地抄写下整个碑文,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对此疑惑,铁凝老师并没有正面回应。有些人说她故弄玄虚,让大家猜测争论,这样作品才会更火。

    我现在才突然理解了作者:这篇小说我已经完成了,它就在这里,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意思,它就是什么意思。

    这其实也涉及到另一个方面:很多人以为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编造的,作者可以随意控制。但其实不是,一个好的小说家,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操纵人物角色。

    毕飞宇老师说:“小说里的人物都是有文学尊严的,你做作家的必须把人家给请出来。如果你是一个不好的作家,小说人物会听你的;可是,如果你是一个好作家,小说人物在什么时候出场,这就要商量。”

    而在刘慈欣的《三体》里,也出现过类似的观点:“文学形象的塑过程有一个最高状态,在那种状态下,小说中的人物在文学家的思想中拥有生命,文学家无法控制这些人物,甚至无法预测他们下一步的行为,只是好奇地跟着他们,像偷窥狂一般观察他们生活中最细微的部分,记录下来,就成为了经典。”

    所以从某一层面来说,一部小说的作者只是记录这个故事的人,他同时也是这部作品的读者,和其他读者一样,并不清楚某个争议的标准答案。我们,也不必细究真相,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就是什么。

    虽说小说的意义在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体会,但阅读能力还是有高下之分的,一部作品能给你留下的印象越深刻,对你的影响就越大。

    图片源自网络

    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我推荐几本自己觉得有用的书和几个音频节目。

    首先推荐的,是毕飞宇老师的《小说课》。看之前,有朋友跟我说这本书读完意犹未尽,我读完也有这感觉,有这一句,过多的介绍就不多说了;

    叶圣陶先生的《大师教语文》也不错。这套书很厚,上下两册加起来一千多页,我自己也还没看完。内容有很强的引导性,我个人觉得解剖的范文有些不够有吸引力,没有《小说课》生动。

    喜马拉雅上有一套付费节目叫《中国文学大师课》,99块钱我觉得绝对超值的,精选的都是名家好文,编排也非常有心,按照出生、童年、青春、女人、爱情与婚姻、在路上、困顿、生活的艺术、人性深处、超越生死的顺序,邀请了陈思和、莫言、郜元宝、王蒙、严歌苓等一众大师亲自讲解,简直是一场文学的盛宴。

    喜马拉雅上还有一个节目,叫《王老师诗词赏读之宋词三百首》,我听后也是受益匪浅。以前只知道宋词比较婉转悲切,经老师一解读才知道,词这种文体,有很大的理解难度,整体比诗更加含蓄曲折,里面的意思都是百转千回层层递进的,听完老师讲解,自己对文学的感受、理解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说阅读二三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zpr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