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读一本书的时候,很多段落只是滑过,事后不会留有任何印象。而整本书读完,也只能记得大概。如果是历史书或小说,可能隐约知道它讲了个什么故事,最多对一些精彩段落记忆深刻。而故事的整体脉络,人物关系,文字之优美,即使有印象,几天之后也就忘记了。
于是我们开始做笔记。用各种圈圈点点把重点部分画下来,精彩的文字进行摘抄。到了信息时代,这种工作更加便捷,两个组合的快捷键就可以飞速完成。一天天下来,打开笔记本,似乎也积攒了一个可观的知识库。
但这些知识都只是囫囵吞下去而已。
写作可以有很多目的。不是作家,文笔也不足以流芳百世,那么对我来说,写作就是更好的阅读。
如果要把一个故事或一个知识,讲得条理清楚,阅读通畅,需要对素材做大量的分析、考证。对写出来的东西,也要反复斟酌。一个用词的选择,一句话出现的位置的调整,一段素材的取舍,都无法像简单阅读那样一扫而过。
当一篇文字完成时,呈现给读者的也许只是数百字,几分钟的阅读时间,背后却可能需要花费数日,查阅几千字的资料并反复印证,最后将这些资料浓缩在短短篇幅之中。
比如读春申君。如果只是浏览《春申君列传》一篇,没有办法知道楚国的兴衰史,也不会知道后宫对楚国朝政把持由来已久,更不会明白战神白起与四公子之间在战场的恩怨。
再比如读秦始皇。如果没有将本纪与吕不韦列传放在一起看,就永远会以为既然史书上写了庄襄王是喜当爹,赵政是吕丞相的亲儿子是板上钉钉的事。
换个角度,还有一句老话:“教是更好的学”。在带后辈时,需要给他们传授一些在看来顺理成章甚至天经地义的知识。但是敌不过一句“为什么?”。于是只有返回去思考,找到源头,梳理脉络体系。习惯于此之后,再准备教之前,就已经将那些已知和未知了然于胸。
这些看上去额外的工作,做好了不会成为专家,但是无疑会对真正深入掌握知识有莫大的帮助。即使只是写一篇生活小故事,也会需要平时对身边事物的用心观察,对自己内心的追问。
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不缺知识,也不缺信息获取的渠道。但是大量的信息反而淹没了感官,没有余暇来理解和消化。巨量的信息很多时候只是令人疲惫。不如静下来选择真正自己喜欢的,沉浸进去。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写作。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礼记·学记
网友评论
学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