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常问我,都说读书好处多,可这好处我怎么一直觉不出来。
这事确实蹊跷。我读读新闻,上上淘宝,吃不死人的保健品,没什么科技含量的空气净化器,味道一般的蛋糕,都能吹得天花乱坠,让人趋之若鹜。而人人都说读书是真正的好事,却只能想出“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样悬在半空的教诲。我研究生读营销,跟朋友讲,都说文人爱吹牛,可和咱们比差远了,要不是出版社机灵,他们早被饿死了。
我也挺爱念书,念得久了,这读书的好处还真想明白一个,叫做师承。
我设计做得不错,现在做得少,手生了,但是道理没忘。以前有个学设计的朋友问我,说我学设计有一年多了,案例呀,教程呀,看得不少,也学着做了不少,可感觉没什么长进,真到自己做案子,脑子还是犯晕。
我说,从模仿开始,这路你走对了,可进步甚微,原因大概就是你没有跟着一个老师好好学。网上的案例教程多如牛毛,今天你学一个A的教程,明天再学一个B的,好倒是真好,可他们风格不同,技巧不同,你越学越多,却始终不能为自己所用,说起来,就是少了师承。你不能指望一个崇尚侘寂的日本设计师做出色彩艳丽的招贴,同样一个现代主义设计师也不能手到擒来地设计出古典风格的产品。
世界上大多数事情都如此,要有个师承,画画如此,写书如此,郭德纲说相声也如此。设计如此,读书也是如此。
书有千百种,要说好处,小说散文不敢说。能从小说散文里悟出道理,是一种天赋,天赋者水到渠成,普通人非要效仿,就显得愚蠢,所以我读小说散文从不抱二心,只让自己享受阅读的快感。不过那些带些教授性质的书,我可以说一说,读这些书,关于师承,有两个方法。
一是挑适合你的人学。适合是什么,就是投脾气。我好静,喜欢一个人呆着,用的东西颜色要纯,可以亮,但不能花。学设计入门的时候,教我之人是日本留学回来的,先教福田繁雄,再教田中一光,我越学越觉得有趣,就是因为日系设计很适合我的性格。现在学习市场营销,看起来广告人营销人性格张扬,活力无限,写起文章来也如火中取栗,毫不含糊,这样的人,雕爷算一个,知乎波旬算一个。所以开始一直很担心,怕我不适合做这行。后来我读了叶茂中的书,这才放下心来,说起来叶茂中团队绝对是狼性团队,可是读他的书我觉得这人做人做事,接地气,有底气,写起文章来也是前因后果,娓娓道来,同时也透露着广告人的敏锐与简洁,所以我读叶的书,让他做我的入门老师。
二是挑你能学的学。刘震云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有段时间把他的书都拿出来读了一遍,想要学习他的行文风格。可最终放弃,原因种种,不多说,总之就是连皮毛都学不会。再说冯唐,我挺喜欢冯唐,可学不了他的文字。冯唐幼功深厚,十几岁读的书比我一辈子都多,他的小说满篇引经据典,故事发展缓慢,所以他的小说我就当古典名著目录那么看。不爱念他的小说,但是我读他的杂文,学行文逻辑。冯唐在咨询公司任职,资讯这行当脑子要灵,目标要准,眼睛要看着钱。所以我喜欢冯唐的杂文,原因有二。一是逻辑明,条理清,透着麦肯锡的骨子,文人写字多洋洋洒洒,东拉西扯,他没这毛病。二是近俗,有病治病,没钱想辙,饿了吃,困了睡,多大的官都一样,这俗起来就能把人间的问题想透彻。我学这逻辑,也不指望学深,只学其表而已。
我读书,大概就是为了这个师承。我工科出身,学过些物理,师承就像原子核,有了核才能吸引核外电子。所以我给人说,先读书,再上网。读书,就照着上面两个原则,盯准几个人,好好把他们的东西学到手,有了核,你再去上网去学习案例,拓宽视野。网上好东西多,放眼一望,四周都是琼浆玉液,你每个拿来喝一口,永远也喝不完,读书有了师承,你便知道哪些可得,哪些可弃,知道你想要什么,便不会乱了方阵。
网友评论
世界上愚蠢的人,自己撞得头破血流才会有感悟。
很想请问下读者,学的东西或者接触东西太多了,怎么连接起来啊, 感觉乱乱的?
不过还是第一次听说读书的好处还有“师承”一说。仔细想来,其实很对,果然还是书读少了,理解有限。高山仰止。
答:那你就别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