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乡村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寒来暑往,秋收东藏,鸟语花香,炊烟袅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沙,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福建知名学者南帆老师说在传统文化里,乡村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空间,更是一套生活经验、一个美学对象。我认为南帆老师说得非常非常好。这一整套生活经验和审美体系是明确的、不容质疑的,它宏大又微观,深刻又潜意,它规范着每个人的言行举止,塑造每个人的灵魂。因为经过了很多年的积累,它具有超常的稳定性。因此我们过去对乡村的印象,它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是恒定的,我们想到乡村,它是静止的。刚刚我读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一千多年前陶渊明写下的,可是到几十年前,仿佛就是书写我们的乡村生活。它不动,它有超级的稳定性,它相比城市的瞬息万变,它几乎是不动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7708453/864b5e0381b61b2b.jpg)
和m一起出差,在一起从她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做事情就想着从中有所收获,有所进步,至于这件事情受不受领导关注,能不能获得领导表扬,这是我不大去考虑的。”
她的话很震撼我,尤其身边满是怀着功利心的人。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哪里容易出成绩,哪里能够得到领导关注,便蜂拥而聚。需要下苦功夫,需要长远规划努力的事则没人愿意去做,实在是社会的悲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