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生的习作,看到这样的句子:“在我心里,父亲更像一个陌生人,当他有时过来关心我时,我会显得抵触。”这个句子写小作者的父亲不善于关心家人、表达爱。不过,关于父亲的言谈举止、生活方式乃至于对待家人等等的信息传递得太少太少了。为什么这样认为呢?仔细读读,“关心”是一个抽象的词,不能指向具体的行为、事件,所以是空洞的。
斯蒂芬.金《写作这回事》认为写作工具的第一层就是词汇和语法(第二层次是段落,第三层次是修改)。而词是构成句子的核心要素。他认为,句子只需要名词和动词,名词和动词组合起来永远简洁正确。“少即是多”就是这个道理。
金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界定对话的最好方式是“某某说”。比如,她说,他说。例如:“把它放下!”她叫到。“还给我”他哀求,“那是我的!”“别傻了,金克尔。”乌克金说。在这三句话里,“叫道”、“哀求”和“说”都是用于界定对话的动词。不过,其中的信息量、传递的说话者的语气和情态,“叫道”“哀求”与“说”这个词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如何遣词造句?斯蒂芬.金主张,“用你想到的第一个词,只要这个词适宜并且生动即可。”既然无法确定你用的词是不是最好的,那么干脆就选第一个蹦出来的。
当然,语文教师如果仅仅从字面上面来思考,常常会提出作者的遣词造句存在问题,或者是写作不够具体,缺乏细节等等。
这里一方面是阅读的积累,另外一方面是一种对于生活的观察和回味。如果更加深入思考,这其中是不是也反映了小作者在观察和思考上,有类似过于粗枝大叶的问题,从而学着自我调整和改变。
从荣格先生的性格类型来思考,有可能这位同学是直觉型而不是感觉型,是判断型而不是感知型的。所以,好的教学一方面要指向学习和学科的本质,另外一方面要营造适合学习和思考的学习情境和生活节奏,更进一步要指向学习者本身,推动他的自我认识和完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