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没看这本书之前读再多的小说都学不会讲故事

在没看这本书之前读再多的小说都学不会讲故事

作者: 没什么想说的噜啦啦噜啦啦 | 来源:发表于2017-07-17 22:51 被阅读0次

要写好小说,首先你得知道好的小说是怎样的。

学生时代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不少优秀小说的范文,语文老师也是将每篇小说掰开揉碎,希望将小说的特点传授给我们。对于那些不太喜欢语文课的同学来说,这些枯燥的知识是怎么也记不住的。至今为止,课堂上我学过的关于小说的印象也只剩下小说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这么一点点的知识了,至于有没有与其他题材文学的特点相混淆也不得而知,甚至连百度一下的愿望都没有。

现在想着要写出自己心中的小说了,才明白心中没有好的小说的轮廓的话,写出来的文字总像是自娱自乐,一盘散沙,空有一副文字的皮,没有小说的骨。就算是竭力模仿脑海中名作的样子,写出来的结果也是差强人意。

在下定决定要把自己喜欢的事务发展起来之后,从图书馆借回来几本写小说的教程,希望能够全面了解那一直在我心头诱惑着我的文字的朦胧的面孔。

这本《怎样写小说-小说创作十二讲》由王璞所写,结合其作家的经验,记录了文学创作的心得和技巧。通过阅读本书,能大概了解小说的结构与全貌。

小说最重要的便是其故事性。小说是写作者与他人沟通的一条渠道,以讲故事的方式将他们心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传达出来。往往读者在意的是小说的故事,而对于写作者来说,小说的要素在于题材,结构与主题。身兼小说家与文学评论家的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写下了关于小说要素的公式:形式(结构+风格)=题材:为什么写+怎样写=写了什么。在他的心中,他所讲的故事与他讲这个故事的意图(为什么写),以及怎样写这个故事(结构加风格)是同等重要的。同样一个唐三藏取经的故事,在别人的笔下只能算是神话传说或者民间故事,而在吴承恩的笔下才变成完整的小说。因为他将取经路上一连串故事按照一定的结构编排出来,并且赋予它们自己的风格。这个风格就是他本身的语言风格,细节选取和叙事节奏的把握。

在自己写优秀的小说之前,首先你得会鉴别什么样的小说算是优秀。那怎样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呢。首先要洗洗自己的眼睛,在这个自媒体高度发展的时候,你可能看过很多个人产出的文章,说实话,大多数水平同我们差不多,都停留在自嗨的层面,记录的大都是个人的情感历程,看完之后顶多算是猎奇,围观不一样的生活。想要提升技巧,必须看那些名家精心雕琢的小说,看他们的叙事,语言,学不到十成,捡个两三成或许都比一般的自娱自乐的文章水平高。怎样判断那些是优秀的小说呢,那么多书单里面共同出现的一定不会错。经过时间沉淀的一定不会错,敢于给自己冠上名著头衔的小说都是经过这么多时间以及挑剔的眼睛筛选出来的。如果连看名著的心都沉不下来,要自己写些传世的大部头岂不是更加困难。

那我们能从好的小说中学到些什么呢。小说的形式就是讲故事,要是能将假的事情讲的像是真的,能够使人们暂时忘记现实,跟随作者走入他刻意营造的想象世界,那真是真功夫了。看过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我真的相信世界上有一个奇幻的村庄叫做马孔多。红楼梦的故事不属于任何朝代,但看过红楼梦的人,大都可以遵循那个社会的规则去猜想故事的发展,就算是安插一个额外性格的人物,也能清晰地脑补里面地其他人物对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在确定要写自己的小说的时候,你得知道自己要写什么类型的小说。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的创作方法有所差异。书中提到一个给长篇短篇分类的很好的方法,就是看小说中的时间跨度以及情节线的多少。时间跨度小,线索单薄的小说多数都可以划为短篇的行列,也有只有一条情节线的长篇,这就要靠大量的写实与细节去填充了。具体长中短篇的写法有大量的教材来教,这里不多赘述。

小说有娱乐大众的功能,同时也有传达作者思想的重要使命。小说家的创作意图不仅仅满足于供众人微微一笑然后忘记,想要给人觉得故事之中也可以悟出些什么道理。一个好的故事能够诠释某一政治,哲学,社会以及教育的主题,帮助读故事的人树立一个小小的观念,在读者的价值观里面留下自己的印迹是一件很棒的事情。所以会有寓言式的故事直接在文章的末尾点名作者想要给人们的告诫,当然也有多主题的故事需要有能力的读者慢慢领悟。不管浅显直白还是含蓄深刻,小说都借助故事的形式成功地传达了作者对于世界或者人生的思考。

小说中描写的事物真真假假,那我们自己写的时候,应该怎样安排虚构与真实的关系呢。作者提出的解法是,人物情节尽管天马星空,但在细节的部分要充分地模拟人的态度。例如百年孤独中那些奇幻的想法会让人有脱离生活飞上天空的感觉,但里面的人物所做的事情,他们的动作神态却是我们自己出现同样事情时的表现,这让我们相信,我们本是同类。至于发生的荒诞的背景也暂且相信他们是真的好了,这时候恭喜你们,已经成功走入作者虚构的世界中去了。

小说题材的来源不外乎于三个方面:回忆,观察和取证。 这与散文的题材来源有着相似的地方但又有所不同,小说题材着重于能否诱发出把故事编下去的灵感,而散文在于是否有抒发情感,思绪和理念的基础。而没有感情的题材加上感情才能成为作者本人以及读者的小说,情感的体验则来自于人生的经验。换句话说,小说家在遇到合适的题材时会联想到自己身上或者见过的事情,由此引发的感同身受的真切的情感结合值得深挖的题材,就可以构成一篇值得观看的小说。

小说取自于生活,但是如果将发生地时间原原本本地记录,那小说一定会很无趣。因为生活中不会恰巧先平铺直叙接着缓缓展开,升上高潮再陡然降落。须将搜集到的素材打碎组合,将他们一个个放置在正确地位置,或做伏笔或为高潮。关于素材变成小说题材,有四个步骤就可以实现:1.发现素材。这其中的前提是敏锐的观察力和隐伏在潜意识里能够勾起回忆的人生经验。2.发现这个素材对于小说的意义。前提是要有写作小说的欲望与经历。3.联想。需要的是想象力以及提供联想的丰富的材料,这就需要小说家不断地阅读。4.通过感情组合素材。这需要一种技巧,是一种能够勾动人生经验去与某一特定素材结合的灵感,能够将素材与人生经验结合。

小说故事情节的设置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步骤:1.从故事到情节。2.弄清故事的重点在何处。3.怎样突出这个重点。情节就是分布在一条叙述线上面的行动,就是将故事解构再拼装,按照小说的题旨,哪里多说,哪里少说,哪里省略,先说哪个细节,后说哪个细节。经过这样的精心安排之后,就能突出故事的重心,达到作者预定的效果。作者自己拥有的诸多素材是怎样联系到一起形成小说的主题的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找它们之间的联系,一种是找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其中,作者的人生观与艺术观,生活经历,文学修养,个人风格能够深深影响一个作品,使之在诸多相同题材中看起来独树一帜。突出重点有以下几个方法:铺垫,剪裁,填补以及依小说重点调节叙述顺序。这些小说情节设置的方法我们初期时可以学习,但是当我们真正拥有写作经验并且将这些方法融会贯通之后,其实可以不在乎这些规则了,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感觉来写作了,这也是写作的最佳境界。对于那些写作新人来讲,有一个框架总是好的。

小说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开头,中间和结尾。小说的开头大抵可以分为传统小说(从故事的开始发生时讲起,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同步),现代小说(从故事中端讲起,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虽不同步,但是阅读时间与叙述时间基本同步),超现实主义小说(故事时间,叙述时间和阅读时间都不同步)。这三种开头的共同使命就是:主要人物的出场,交代故事发生地点,悬念,以及至少一种时间。小说中段所有的人物,场景,开端埋下的各个悬念点都要运动起来,让所有的元素都尽可能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发展的线索即是指情节线,发展的目标就是主题。小说的结尾即是在无止境的人生故事中找到一个相对比较平衡的点,为中段出现的种种冲突寻求一个解决的方法。

小说的细节是填充小说骨架最重要的材料。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托马舍夫斯基给的细节的定义是:把作品分解为若干主题部分,最后剩下的就是不可分解的部分,即主题材料的最小单位。作品不可分解部分的主题叫做细节。挑选出特别精彩的一两个细节就是要让它和其他的细节一起为主题服务,它们团结在一起,相互烘托才能给小说赋予完整的结构。

新闻写作与小说写作的不同在于,新闻写作的重点是以人推动的事件,而小说写作重点在于事件中行动着的人。先要塑造立体人物作者给我们的建议是给人物多重性格,好人不能好得完美无瑕,坏人不是坏得一无是处。让你小说中的人物生动起来的秘诀就是让他自己行动,他的每一句对话 ,每一个心理活动,甚至每一件道具都能推动情节往前走。并且人物性格是在互动中互相完善的。这是小说体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除了主观描述与客观描述之外,它像戏剧一样,能够运用对话等手段,让人物在互动中完成各自的人物塑造。

小说风格的独特之处在于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它的风格不仅要与讲故事人的人格有关,而且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与所讲故事的性质内容有关。那小说风格是怎样出现的呢。布封说过风格即人格,但是虽然我们可以用一两个简单的形容词来形容一个陌生人,使得即使不熟识他的人都能对他有大概的了解,对于一部小说来说,却不能够用简单的一两个形容词来表达小说全部的特点。优秀的小说一开始就会将整部作品的叙事基调奠定清楚,之后后面的内容按照这个调子走就可以保持作品风格的一致性。这种整体的一致性传达给读者便是清晰的认识,因此我们可以说一部小说的风格是哀愁,激情,热烈,煽情等等。

如果说前面所说的都是比较虚的东西,那么文字就是作者面对的实打实的磨练,是任何一个作者首先要面对的挑战。文字包括了语音,语感,节奏,词汇,句式,段落划分以及标点符号。作者认为小说语言是介乎于诗歌语言以及散文语言之间的。当伟大的小说家福楼拜,乔伊斯,卡夫卡,贡布罗斯基将诗歌的语言融入小说时,却摒弃了诗歌语言的特点之一即激情。小说语言虽然消解了诗歌语言中的激情,但是把诗歌的另一要素-升华了一般语言的意向及形象化之美给接了过来。诗化小说语言有散文语言的形式,但骨子里却是超越日常生活语言的。小说语言的表现可以通过词汇及与之相连的句式以及文字的节奏,意向的准确使用来实现。而文字的节奏来自于句子与段落的安排,对话与叙述的转换,标点符号的运用。小说语言的锤炼并非一日之功,不仅需要天生的对文字的敏感,还需要后天的训练与琢磨。就算没有天赋写出伟大的旷世奇作出来,好好琢磨小说的技巧也足以使我们在平庸的没有打磨的人群中脱颖而出了。

总结与反思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关于小说技巧的书。在此之前,我看的书都是杂乱无章的,历史,散文,诗歌,传记,只要内容上面我感兴趣就会抱起来津津有味地读。为什么读书呢,大概是心中一直有一个写作梦在不断鞭挞着我。在此之前,我拼命寻找一个值得我追求一生,打发之后所有无聊时光的兴趣,将它精进,优秀到最好能够在职业之外获得额外的收入是最好的。收入是其次的,最主要的是人生有一个寄托,在辛苦的工作之后能够投入一种文艺生活真的是一件很悠哉解压的事情。

在下定决心写小说之前,我做过很多尝试,报过书法班,坚持练过一段时间的瑜伽,学习英语,跑步锻炼。对于每一样兴趣我都是抱着极大的耐心,投入足够的心血与时间来悉心培养,希望能够将心中文艺的小种子通过以上任何一种方式培养成参天大树,实现文艺女青年的梦想。可惜的是因为种种限制,要么是时间,要么是内心的渴望不够强烈,最终都随着时间兴趣慢慢淡薄了。接着就是一大段心灵荒芜的时期,没有精神生活,每天围着那些芝麻琐碎的事情转,真的是受够了。

直到有一天我打开了简书,才逐渐唤起了我心中的文学梦。但是加入简书一个月来我很焦虑,在写过几篇关于内心的情感的宣泄的文章的时候,我厌倦了那些自娱自乐的文字,我想做一些能够真正被大众赏识的事情。但是我不知道从何处下手,那时候的文学在我脑中是一团混沌一样的东西,只是优美文字的堆砌,没有什么小说,散文,诗歌的区别。我只知道,我很喜欢那些文字。幽默发人深省的小说我喜欢,情感强烈抒发到位的散文我也喜欢,偶尔自己还会创作几首歪诗供友人欣赏。每一样都在看,每一样都想写好,但是每一样都不精通。这是很痛苦的。后来受了田宝谈写作的启发,知道了要对自己有所定位,才能专心就一样东西发力。思来想去,经过很多次的思想斗争,在脑海里,在心里斟酌比较无数次,最终确定了自己最喜欢的体裁,小说。一方面,我喜欢听故事,也乐于向别人讲述好玩儿的故事,而且人们也比较容易接受故事。另一方面,我在小说方面的阅读量的积累也比其他方面体裁的文章多,便于我快速找到成就感,这是支撑我走下去的情感上的动力。

找到了喜欢的方向,接着就是好好发力了。要怎样才能在小说方面取得突破呢。根据我以往学习书法的经验,就是要首先对小说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要先了解小说是什么,也就是看一些理论方面的书籍,再带着理论去看经典好小说,有了客观的认识再加上自己的主观经验然后才能洋洋洒洒写出自己的小说。这是我为自己小说之路设计的成长方法。

这是第一本关于小说理论书籍的阅读与总结。阅读这本书我花了一晚上,写出这篇拆书读后感我花了两晚上,并且在写作的过程中又将书仔细看了一遍。文章的结构基本上是按照书中编排的顺序,其中摘录了一些作者的语句,结合自己的想法附在后面。希望通过我的解读可以令得读者和我一样对于小说有初步的认识。

在这里我想提醒各位希望写小说的朋友一句,要想写出自己的小说,最好看一些完整的理论书籍。寄希望于我这种帮忙拆书写简介的文章是永远不能窥得小说的全貌的。站在分享者的角度来说,我当然希望有一大批人追随我的脚步,跟在我的身后,这是一种肯定,也能为我带来存在感。那么怎样才能持续地分享干货呢,那就是把一本好好的完整的书掰开揉碎了,一点一点往外倒,以上我写的每一段中加粗的文字都可以作为小说课程的内容写出一整篇文章。如果你拿到了这样一篇文章,你可能觉得干货很多,学了很多东西,但那也只是硬邦邦的干货而已,就像一块硬的掉渣的馒头,没有一点水分怎么咽得下去吸收得了?你欣然得到的知识只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就算你这样一块斑一块斑地看完了,记住了它们每一块的特征,你还是不知道完整的豹子是什么样子。豹子的全貌都没见过又怎么能知道豹子追逐猎物的姿态有多么美呢。同理,小说的全貌都没见过又怎么能领略到小说的精妙所在呢?

在我看来,那些干货文章的产出最终受益的只会是写作它的人,对于一个有追求的阅读者没有任何用处。那我自己来举例子吧,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其实是在帮助我自己梳理思想。从头到尾一字一句看完整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之少的。为了给你们分享干货,逼得我必须认认真真分析书的结构,每一章的主要思想,章节中举的实例有什么作用。只有我自己完全搞清楚了才能化作自己的语言,才能有自己的评价可以写出来。对于你们来讲,这篇文章是干货,是干巴巴的句子,但是对于我来讲,每一个句子后面都有一个生动的例子帮助我理解,这也是为什么我能够读懂每一句话而你们不行。因为这本书我看过了,拆过了,思考过了,分享出来,这些内容已经转化为我自己的东西。那些口口声声帮助别人读书的人其实最终帮到的只是他自己。夸张的比喻就和满腹经纶的大学教授来教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随便倒一个故事都能使小朋友们惊叹。如果小朋友仅仅满足于细细品味教授的一两个小故事,那他们永远不可能体会教授的深度。作为有学习能力的成年人来说,能够欣赏到教授的方法就是学习教授教的东西,并且探知知识的来源,当有一天你知道的和教授一样多甚至比教授还要多的时候,你就能知道教授当年在幼儿园给你们讲的故事的美妙之处了。

所以,看过这篇文章的人,我强烈建议你们自己去阅读。所有的文章简介都只能起到导读的作用,里面具体的滋味还是要自己去品。既然都打算深耕小说了,就说明了早已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花点时间花点精力向真正的大师学习,也好过向只比你多看了一本书的人学习来的效果好。

在学写小说的路上我也是一个新手,我的文章不能给大家什么指导性的意见,只能说是相互交流学习。通过写文章的方式促进阅读,同时写文章的好处就是,你只花了一次时间就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了下来,当有人想同你交流的时候,只要细细看你的文章就能对你本人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就能愉快的搭上话了。不需要每每认识一个新朋友就要花时间从头聊天相互了解。节约下来的时间又可以看一本书了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没看这本书之前读再多的小说都学不会讲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zzq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