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里的故事

作者: 虞訸 | 来源:发表于2022-08-28 12:58 被阅读0次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当今处于弱势的源于乡村的方言土语正面临着城市语言、城镇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因此,留住濒临消失的乡村方言土语,保护方言土语,有利于乡村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先从列举家乡老人们口头常用的方言成语说起:

          形容十分安静的时候往往用到“哑猫盯雀(qiao)”这个词,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场面,是不是很安静。其实现实中就有“狞猫捕鸟”的情况,主要表现狞猫的敏捷,似乎跟安静沾不上边,但只要我们想象一下那个场面,就一定大气都不敢出。

          说女孩子甚至男孩子爱打扮,常常把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人们就会用“妖精鼓捣”来形容。

            “得斤得两”则主要是说人们做事要有多大力就出多大力,各尽各的职责,努力做好事情。

            “绷眉扒眼”常来形容人遇事愁眉苦脸的情状,关注点在眼眉,绷和扒更突出其内心的主动。

          方言就是很接地气,能更恰且的表现某种状态和情况,其他诸如“丫头不吃剩饭是丫头的事”,“门后头吃馍馍——自哄自”,“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精脚片子踢人”,“一河滩的石头找不上个压菜的”,“马伙里莫马着驴当差”,“人diang莫好事,狗diang拉稀屎”,“扳嘴喂食,三天chuo皮”,“茶锅里调醋”,“大河过给了千千万,沟沿里船翻了”之类,就简直是至理名言般的警句箴言。

          当然,家乡的方言自有其来历。关于我的先辈迁自南京“朱氏巷”(说法不一,有竹子巷、珠玑巷等)几成定数,近读吴敬梓《儒林外史》发现其中字词和家乡方言雷同者不在少数,这一发现或许更有助于佐证祖籍南京的种种说法,现举几例如下。

          其实最早读《儒林外史》还是在初中学习“范进中举”时。那时就被文章中一个“央及”击中了,因为这个词家乡人几乎人人会说会用,尤其农忙时节请人帮忙是常有的事,只是我们不说帮忙,而是用了这个“央及”。第三回说:“只得央及一个邻居去寻他儿子。”《儒林外史》中央及一词多次用到。此其一。

          再如“遇合”一词,家乡方言里多做yuhuo,指一个人的遭际。《吕氏春秋》里的解释是指宾主相得甚欢;相遇而彼此投合。《儒》第一回中“此到大邦去处,或者走出些遇合来也不可知……”

            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里写到,夏总甲道:“……恨不得长出两张嘴来,还吃不退……” ,这里的“吃不退”也是家乡方言里的常用词。

            “褊窄”指地域、面积等狭窄。《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因房屋褊窄,停放过了头七,将灵柩送在祖塋安葬。” 第二回:“李老爹家房子褊窄,所以把席摆在黄老爹家大厅上。”家乡方言里把两个字的位置颠倒了,读作“窄褊”。

          第四回里写:“请平日相与的和尚做揽头,请大寺八众僧人来念经。”这里的“揽头”是包揽念经祈福活动的头目,至少在明代各类小说中使用,家乡也把总揽某项民间活动的人物称为揽头。

          第六回里写:“半夜里不见了枪头子,攮到贼肚里!”说的是掌舵的偷吃了严贡生在省里张老爷那里费了几百两银子弄来的一料药,很是生气,所以用了一个“攮”字。家乡方言里也把无节制的吃唤作“攮”,更有厉害的索性叫个“日攮”。

          第五回里写到的“遗念”也是家乡方言里的常用词,是说死者遗物留作纪念,但也有在世时就言明交托的物件。严致和的老婆王氏就在病重时说:“自己积的一点东西,留与二位老舅做个遗念。”

            方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它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表达地区的文化特色;也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还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具有深厚的民间文化土壤。方言理应得到珍惜和保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方言里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aaq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