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看完一期《朗读者》之后

看完一期《朗读者》之后

作者: 霁溪 | 来源:发表于2018-02-05 00:52 被阅读0次

    文 | 霁溪

    亲爱的董卿老师

    正文前的碎碎念


    我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以至于到了《朗读者》开播几乎一年后才开始学习这部作品。学习的动机之不纯也需反省:大约一部分的是因为董卿老师的颜值。一周前,被董卿老师圈粉之后在b站上看完了几乎所有资源,自然对《朗读者》的幕后思考、设计有所耳闻。从她的采访、推介会中,我逐渐了解到这档节目的文化底蕴与其制作之艰辛。

    但是,观看的脚步总是踟蹰不前。原因有二:一是我每年基本只能完成看春晚的任务,其余电视节目已经很少观看;二是担心我自己在观影时肆意评论的习惯会在心中对董卿老师有所不敬、从而使得自己「厌恶」自己。之前,若是观影时遇到尴尬、矫情、刻意的片段,我相当喜欢以俏皮话直接点出,引得身边好友爆笑连连。只有真诚的震撼才能够封住我的嘴。我不知这次能不能管住不吐不快的自己。

    采访看得多了,还是好奇心占了上风。这一次,我很感谢《朗读者》,我的嘴被封得很严实。相对于网路上一片盛誉的评价来说,我会这样评价它:这是一次很有深度的创新,虽然可能不是最完美的呈现,但一定是以真诚与温度作后盾。同时,它给我带来的思考是如此之深,以至于我要在刚刚看完第一期节目的时候将这些思考记录下来,以免现有的新鲜想法被后面几期的节目冲淡。因此本文的讨论会局限于《朗读者》第一季第一期的内容;若有不同的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那些朗读者们


    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作为开场的第一个主题词,它慢慢引领着观众们去遇见朗读者的世界,是一个温馨而恰到好处的选择。本期选择的朗读者嘉宾们是演员濮存昕、医生蒋励、企业家柳传志、浪漫夫妻周小林和殷洁、世界小姐张梓琳、翻译家许渊冲。

    如同网路上的评论那样,我也认为许渊冲老先生的部分最为大放异彩。细想来,是因为许先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世界呈现给了我们。他在回忆起自己为心上人翻译《别丢掉》时,本是笑容可掬地讲述陈年往事,却因为情景的强烈情感而落泪,我相信那是他自己也不曾预想过的。之后他的话峰一转至「不知道她那时已经有人了」,让人看见一个可爱的老头,不想大家因自己落泪而失了兴致,就说出着有些滑稽的结局。观众中,有人一起哭,有人一起笑,我在屏幕外也跟着哭哭笑笑,那是很真实而强烈的。在之后讲到自己如何从夜里偷来时间以工作、如何与死神开玩笑、如何以翻译工作为乐,我都很信他的话。因为他毫无保留,他的气场是那样强烈。

    许老先生的部分结束后,我才有机会回想他的「遇见」包含了什么。细算下来,有遇见翻译之美与乐、遇见恩师、遇见努力工作的自己。元素如此之丰富,以至于我看到的是一个完整、丰满的人。私以为许老先生在上台前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要讲什么,只是因为对于翻译的热爱太过于深厚,以至于自己在回答问题时,已经将自己的生命全盘托出、将故事讲述给观众。所以观众们那样爱他——谁不喜爱一个形象丰满而感情强烈的人呢?

    然而,对于演员濮存昕先生的片段,我似乎感觉到一些心理落差。相对于许老先生,我略略感觉濮先生的形象「干瘪」了一些。他的片段更像一个逻辑严密且线性的考场作文。甚至,濮先生呈现的故事也很适合写大学申请的personal statement:荣医生在自己小时候治好了小儿麻痹症留下的残疾、免去了自己作为一个瘸子的命运,在自己进入演艺事业后又遇到了很多恩师的提携,直到现在自己变成了帮助别人的恩师。甚至,朗读的选段《宗月大师》也和这个故事线完全重合。我也很认同在逻辑意义上,与荣医生的遇见对于濮先生人生的重要性。但是,抛开逻辑意义,我会认为这个片段虽然很有道理,却让我觉得有些干瘪、有一点点老生常谈。而濮先生的朗读完全是舞台大家的风范,他恰到好处的微笑、停顿让朗读也带上了话剧的节奏感。正是因此,我会觉得濮先生的片段稍有些可惜:他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艺术大家,一定会有更多人生能够与我们分享。这一篇「考场作文」,很多濮先生以外的人也许都经历过,但是濮先生所遇见的人生——改变了他的话剧角色、改变他对艺术看法的导师,等等——必定有很多是我们经历不到的。若是能呈现出来,我相信他的片段也会和许老先生的那样,强烈而丰满。心理落差便在这一点可惜上。

    对比两个片段,也许在这一期节目中,我们不一定真的需要朗读者去很严密地贴合主题词、去「遇见」某个特定人。到头来,最终的愿景可能还是引领观众们去遇见朗读者的人生、自然而然地被他们打动。

    其实讲到「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它的对立面「情感滥觞」。这是我在观影之前最害怕遇到的一点。很多时候,情感是真实的;但若是泛滥了,就会令人不适。这时我便哭不出来;若恰恰遇见台上的人痛哭流涕,便会很心疼他们,同时也质疑自己为何如此冷漠。不过在此要再次感谢《朗读者》,它情感的克制让我感受到了舒适的节奏。

    观影前,我比较担心的是周小林先生和殷洁女士的片段。作为一个暂时还不相信纯纯的爱情的人,我总无法理解十年修炼一片鲜花山谷这样的故事。观看两人的介绍片的时候,我只觉得花海很美、两人很恩爱,却仍然忍不住吐了一句槽,「这样的十年会不会很无聊。」但是,等两人的采访一出,看着周先生开玩笑地回忆自己如何破釜沉舟地向心上人求婚,看着殷女士虽是一个劲地讲周先生如何不是自己的最佳人选、却最后很少女地说出「他比我小一点,但是也很让着我」,忽然一下子感觉到两人爱情的美好。一点点细节的堆积,仿佛插科打诨一般的铺垫,最后一秒钟的深情,这样的节奏刚刚好。虽然我看完后我仍是一副禁欲主义的脸,但是两人的情感在以一种很舒适、不逼迫的速度渗透到我身边。(董卿老师在此插播的北汽软广告真的是好评,即调节气氛又有莫名的巧合小确幸,让我不至于完全沉浸在情感之中而因过多而腻烦。)

    稍稍让我有些小失落的是蒋励女士的片段。她的呈现目前已经很好,但可能因片段剪辑的缘故而让我觉得不过瘾。从北大人民医院的妇产科主治到阿富汗的无国界医生,这样的人生履历是我梦想过的未来之一。估计,若想满足我的求知「欲望」,可能需要蒋女士从手术器具到操作步骤、从阿富汗人和她的交流到她见过的战火全都讲一遍,那样可能需要几天几夜吧。因此我不奢望那么多,只是期待她能够再多说那么「一点点」。通电话时炸弹爆炸,那时她是依靠什么度过心中的恐惧?想要救治怀孕7个月的高危产妇,她是如何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我想知道的太多太多,却对于她所讲到的「救死扶伤」与「中国人道主义精神」感觉有一丝空虚。我想,这样的小失落可以由更多的细节填补。

    栏目名称是《朗读者》,重头戏之一自然是朗读。最打动我的在是许老先生的片段中,他的学生在他身边朗读他翻译的作品。在这里,朗读不是一个生硬拼凑上的艺术模式,而是整个片段情感的高潮。刚才还笑容可掬的许老先生现在面容深沉,我几乎能想象他此时的万千思绪——时隔多少年再次听到这些自己曾经斟酌的文字、曾经的学生如今长大成才、自己剩余的生命如何能够献给翻译与教育、刚刚哪个学生的发音不对了回头纠正一下(开个玩笑)。他在想,我也在想,想着他多么光满璀璨的一生。这样的文本不仅有纪念意义,还真正达到了情绪的高潮,是一个非常用心而真诚的选择。

    为什么看《朗读者》?


    在看采访的时候,记得董卿老师说《朗读者》中的嘉宾们,「读的都是自己想读的、自己小时候读过的、想给某一个人读的文章。」这是有温度的一句话。但是,观影后我在思考:自己为什么想要去看这些人朗读呢?诚然,看、听嘉宾们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感染力,但是对于文字本身来说,必然有些文章我更喜爱、而有些文章我相对无感。在后一种情况下,为什么我还会想继续观看这一个片段呢?

    思来想去,可能是因为我在《朗读者》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文字,也不仅仅是人物访谈。拿出这两个点来说,我们有朗诵、话剧艺术,我们也有专门的访谈栏目。然而,《朗读者》是两者的结合——什么样的文字曾经感动过一段人生,曾经给那段人生以力量、温暖、或激情?就像蒋女士读《答案在风中飘扬》的时候,我能想象她在阿富汗的闪烁电灯与炮火声中,被Dylan几十年前的反战音乐打动。也许在朗读的时候,她会想起战场上的妇人、接生出的婴儿。也许是这首歌让她记得,虽然多少次都不能让炮弹停止袭击,但是自己不能转过身漠视病人一次。也许,这是她信念的源泉之一?

    我相信很多时候,不同人的道路会交叉。曾经给予其他人力量的文章,在此刻对于我来说是一段自己不甚感兴趣的文字,在未来或许能够给我相同的力量。《朗读者》对我来说不是朗诵与访谈的简单结合体,而更像一个索引。它将可能的人生展现给我,把它们背后的精神支持也展现给我,就仿佛是提前预知了自己的人生一样。然后,在生命途中的某一段遇到了坎坷,也许就能想起在这里见过的人生。

    上高中后,文字于我似乎有了隔阂。一个在试卷上,另一个是倒霉的被试者,相爱相杀。直到申请结束后,我才有「胆量」去重新审视自己曾经视为负担的背诵默写篇目、AP Literature考试中的poetry/prose reading。但是,魔力一般地,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读到「鸿飞满西洲」时的心中一颤,仿佛眼前有大片候鸟扑翅起飞。我将《西洲曲》连着读了很多遍,我将 “Disillusionment of Ten O’clock” 连着读了很多遍,好像每读完一遍后都觉得不过瘾。我想这就是文字感人的力量。而《朗读者》让我重新走近了这样的力量。

    很感谢《朗读者》中文字与人生的结合;它太特别了。

    然而,在此之外不免有一些小担忧。在一些采访中了解到约有百分之八十的朗读者的篇目是节目组帮助选择的,也就意味着可能有些朗读者在参加节目之前不是很了解这些篇目。这不全是一件坏事——节目组的选择可能正好与那位朗读者的心境贴合——但是在很多时候,完全地贴合是一件很机缘巧合的事情。在这个时候,便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文字的力量变弱了。此时便会担心《朗读者》会变成「邀请嘉宾前去朗读的《对话董卿》」。若是这样,便很可惜了。在现在的一些片段中,《朗读者》对自己的定位还有一点飘忽,有很出彩很动人的,却也有相对逊色一些的。因此,我很期待第二季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正文后的碎碎念


    我刚刚只看完第一季的第一期,后面还有十一期,因此暂时还不用担心「一下子就看完了」的问题。我很期待后面的旅程。虽是盼望着第二季,却也暗自希望董卿老师和小朗有一个喘息的时间。愿再次相见的时候,又是一个全新蜕变后的自己呀。

    同时也感谢《朗读者》将自己从「亲爱的董卿老师不再主持春晚好伤心」这个情绪死循环中释放了出来。也许不管再怎么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春晚于我还是一个出于习惯而需要完成的任务。但是,小朗是董卿老师真正的孩子,它的每个角落中都是董卿老师的完美主义与温暖的影子。多么真诚而美好啊。

    最后一句碎碎念:表白董卿老师,我是一个单纯的追星少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完一期《朗读者》之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aav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