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了国陪送教下乡的成果展示培训,听了一节城区青年专家的展示课,不出所料,这节课给在座老师带来了很多硬货,由于所授知识正好是近期我给自己班学生上的内容,强烈的对比之下,感受自是深刻!
第二节课是乡村年轻老师带领城区大班学生一起探讨《图形中的规律》,如果说第一节课带给我的震撼是由教学经验与研究团队的力量引起的,是由丰富的内涵挖掘和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机智利用引起的,那么第二节课带给我的反思是由那些零碎的相似性引起的。
执教第二节课的曹老师与我同龄,比我晚一年从事教师行业,跟我一样,她也从事于乡村小学教育。她强调,她班上的学生人数近10人。这个数据激起了我内心的涟漪,不是羡慕她作业批改量是我的三分之一,而是好奇,她怎样在如此小的班上找到课堂的感觉?
学校的集体备课时,有的老师经常把一个班的学生随机分成两个班上课,看着空荡荡的教室,扫视讲台下寥寥数人,我坐在后面听课有时都觉得不得劲!所以我从来都不敢,也不愿意尝试,将学生一分为二进行小班授课,我害怕一个问题提出来,十几个人中连嚯一下的学生都没有。此时想想,身边有好多长期小班授课的老师,他们都做得特别好,比如这位曹老师,如果不是平时日积月累摸索课堂机制,重视自己的实际教学,她是如何能在一个五十多人的大班上表现得如此从容不迫?又比如好友远洋,小班大班又如何,小在十人的班,大到宜昌的班,哪一种不是轻松驾驭?
十个人的课堂就应该体现十个人的积极性,五十人的课堂就应该体现五十个人的活力。如果我的课堂生动有趣,如果我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果我的经验积淀充盈,即使给一个人讲课,也应该获得满堂彩!扪心自问,我到底在怕什么?
我怕,因为我没有底气,我没有底气,因为内心的懈怠。参加工作第一年,还坚持看了两三本课外读物,在硬性规定下,自编导学案,这个过程,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研读教材。后来的几年,没有完整看过一本好书,教科研虽有参与,却没有持续思考,大部分时间都是依葫芦画瓢,躲在别人的羽翼之下追求所谓的“自保”或者叫“自甘平凡”。看到教研员只是礼节性地问声好,聚焦镜头的事情有多远就躲多远。记得有一次,远一点的座位坐满了,只有教研员旁边可以坐,我无奈坐过去了,还刻意把椅子往旁边挪一点点。教研员亲切地问:“你蛮怕我?”我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现在想起这个小插曲,也思考到了学生的处境。与家长交流时,我总是反映有的学生不喜欢亲近老师,这批学生中有一两个成绩特别好的,他们不亲近老师,是性格使然。但还有一部分学生,见了老师,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旦远离老师的视线,又是活蹦乱跳的,这是胆怯释然。为何胆怯?或是没完成作业,或是调皮捣蛋不讨喜欢,亦或是知道学习不太理想,怕老师区别对待,干脆不参与师生互动。如果,同景而论,我大概就是第三类学生吧,因为自己没有扎实的功底,哪有资格在领导面前出镜。
回想这几年,我在教师之路的专业成长上到底收获了什么?我似乎无从谈起。第一年教英语,虽然是自己的专业,像是跳梁小丑,自己想哭。后来跨专业带班主任,还未真正投入,怀孕生产,最合理的理由又让自己荒废了接近两年。学生时代,时常畅想未来,如今已为人师,已为人妻,已为人母,曾经的未来不就是眼前的分分秒秒吗?眼下,看到他人有成果可示,我有些慌乱了,未来已来,我却毫无准备。有人会说,你又在妄自菲薄了,你每年都拿了论文奖,那不是你的收获吗?我心知肚明,那些论文奖根本不值一提,有点含金量的也是吃老本。长期不阅读,不输入,迟早有一天,会词藻干涸,或许已然干涸,就像幺爹坦言奉劝,不长期持续输入,迟早会陷入“有知识,没文化”的尴尬。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言之确凿。2018年接近尾声,最大的遗憾就是未来已来,而研修未修。最大的收获是我的身边永远不乏可以学习的模范典型,向先进学习,为时不晚!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46674/175261d14288bbcc.jpg)
2018.12.1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