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记得翻到了第十章,怎么错乱到了第十一章了呢?好吧!那就啃啃这一章的内容呗!
(一) 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这样的:在研究和开发的各个阶段,我们都需要从自己、从互评专家评价中获取反馈,通过学生和自己的观察知晓哪些起作用,哪些不起?而且,如果不把我们要教的具体学生这一因素包含在内,设计工作就不能算完成,我们要针对学生需要、能力和兴趣的诊断性评估是成功教学的关键部分。只有根据评估他们最近的表现对教学单元作出最终调整我们才算做了。
这是对反馈的一个总结,还记得那篇《靠“反思”一定不会成为名师》文章,结合上面的说法,更能确定了思考的重要性,“理解”即思考及运用的过程,所以我们的教学更需要“思考”才能走的更远。
(二)关键词:持久的理解。
我的理解:素养的形成,能力的培养。 我的赘述:从本次的考试来看,就不难发现我们的生活与教学脱钩。观察习作是三年级时的一个作文,为何过了一个学期,学生竟然不会写,学生是审题不清还是无从下手,课后调查学生,孩子们的生活观察很是丰富,比如:苹果会腐烂、香蕉柿子和苹果放在一起会变软、洋葱没有心、乌龟壳会变绿......这一系列的问题反映了什么?我们这一节作文课“持久的理解”又是什么?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知道是否正确?
本次跟着张主任备课使我对这段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小英雄雨来》我们的团队从开始着手到最后的成稿,一共用了20多天,同事们在一起从单元页到单元结束,从单元教学目标到最后的课时目标,一个个环节的商讨,我们记不清手举着手机进行了多少次的教研,每次的时长是多少,一次次的修改,一次次的修订与调整,最终生成我们的成果,但我们更希望接下来的运用,大家能根据自己的学情进行调整和修改,遵循“大概念”的原理形成自己的课堂设计。调试、预设、标准都要考虑到。
从哪里开始设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最终拥有一个合乎标准的设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