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本人对哲学是一无所知的,设计学老师推荐看罗素的哲学史。当时在网上搜了搜,确实是大师的著作。然后就开始看,之后的问题来了,就是基本上看不懂,感觉书内容的条理性不是很强,作者的主观看法和哲学家的思考本身有时会产生混乱。所以呢,这本书就扔一边了。
本人在大二的时候由于巧合原因开始看让·雅克·卢梭的《人与人不平等起源及基础》和《社会契约论》,对法国启蒙哲学有了一定认识,卢梭的哲学以及思想是建立在自然法的基础上的。 这是我又回看罗素的哲学史,突然发现比以前更容易理解了。原因在于之前我无法把罗素的观点和当时哲学家自己的观点分的很清楚。
后来上大三,有了门西方哲学史课,就买了本北京大学赵敦华编的哲学史,虽然有点教条化和叙述单调,但是优点在于作者的评论和哲学家的观点分界线很清楚。这样我就可以不去看原著也能了解某个哲学家的主要观点。
最近知道北大的哲学史是以梯利的哲学史为基础编写的。北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用的梯利的哲学史作为教材的。而且现在梯利的哲学史仍是系统的学习哲学的入门教材。原因在于罗素是哲学家,而梯利是哲学史家。梯利在描述问题时较少带有主观色彩,较少受自己的哲学立场影响。
所以来,著作有名并不代表是入门的好书,感觉教条化的书籍可能是自己在该学科的领路人。教条化的优点就是在于清晰,当然优点枯燥。选择书籍要考虑到自身在该学科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目的,即学习该学科只是有点兴趣还是希望系统性的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