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不得不面对的应酬,一定不是每个人内心真正渴望的社交。”
——PaPa创始人王茜
01
共情:“懂我”更懂你
“我们有个用户从小喜欢羽毛球,在杭州上的大学,毕业就到北京工作了,刚工作事情多,同事间也不太熟悉,将近一年的日子里,没有时间,没有球友,他几乎要放弃羽毛球这项爱好。直到有一天PaPa报名公众号推文弹出,他一直以为PaPa仅仅是活跃在杭州的活动报名平台,回到北京就再也没有使用过,这次偶然机会,他打开小程序,发现北京的活动,他不假思索地报名了活动,重新找到一群志同道合新球友,开心的像个10岁的孩子。
类似的故事,PaPa报名创始人王茜都会存档在用户文件夹里,迷茫时,她会看看用户的故事,不管多难,她都想坚持做下去,为了用户做下去。
王茜是位90后女孩,从小学到大学她一直都是班长,名副其实的“老班长”。学校里,同学有事就找她,老师发现问题也找她,学生时代,她就在接受着不同层次维度的情绪,这份经历细腻了她的情感,造就她的“特异能力”——共情力。
她能注意到身边人的情绪、能读懂人、能预见别人说不出口的情绪。
叫做“懂我”,那是一款智能聊天软件,用户们有生活上、情感上的问题都可以和机器人小懂聊,无聊、困惑、焦虑,无论你有什么困难,小懂都会耐心为你解答。小懂就像一个树洞,每天都会有几万个秘密藏进树洞,而王茜作为背后的运营团队,开始思考什么是有价值的社交。
02
孤独:你只是没找到对的圈子
基于“懂我”项目经历,王茜发现互联网、社交网络的发达加速信息的流通,却也在人与人之间筑起认知的围栏。大家开始排斥线下社交,他们更愿意猫在虚拟网络中,刷电视剧、看抖音、听音乐,然后循环反复。大家没有兴趣、没有耐心、没有时间去了解更完整、更真实的个体,仅仅凭借几个简单的标签,就建立对于一个人的印象。
王茜想念过去的生活,“小时候在农村,左右邻居随便串门,谁家烧饭都能吃上一口,有个活动全村人都能参与。”她相信只有人与人的互动才能解决人的空虚孤独,她希望让每个人不再孤单,让每个人真实的参与到群体活动之中。
但是,到底是什么阻止了人们的社交需求,在孤独的困境中走不出来。
王茜从这些人的一些话语中找到了答案。
“我并不是不喜欢热闹,只是不知道该如何融入进去。”
“明明周围全都是人,却觉得自己与他们格格不入。”
“我有两个社交账号,一个真身份,却说着假话,一个假身份,却说着真话。”
有句话特别好,圈子不同不必强融,她说如果你觉得社交累,就是圈子没找对。
她想打造一个适合每个人的圈子,但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圈子适合所有人。所以,她做了PaPa报名,在这里,每天都可以找到你附近各式各样的活动报名,也可以直接加入兴趣的公社。
03
温暖:PaPa和用户互相成全
PaPa报名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找活动、找组织、找场地,找到和你志同道合的朋友。
王茜作为项目负责人,为了更好服务用户,她拉着公司所有人都参与到活动中,打羽毛球、桌游狼人杀、看电影、喝酒聊天,几个月后,她把同事处成了朋友,原来冷冰冰的同事关系,如今多了些许温暖。
几个月的亲自体验,她相信PaPa报名的价值,在这里,没有功利、没有虚假、没有目的,简单纯粹,工作中大家身份各不相同,进入PaPa的局后,大家都是普通人,在这里,你感受到的快乐是真实的,感受到的温暖也是真实的。
当然,所有的故事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创业更是九死一生,PaPa报名也有这样的时刻,长期的运维,人力物力的长期投入后,PaPa在羽毛球圈子建立了不错的社交环境,但出了圈子仍旧是比较艰难,一天天的努力换不回用户量的增长,王茜和团队有时候也会怀疑,做的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用户所需要的。
后来有一天,PaPa后台系统宕机了两天,大量用户询问情况,在工作人员解释后,用户们反而鼓励起了PaPa团队,很多用户都在说,“慢慢来,我们等你!”,也是那一刻,PaPa团队被用户暖到了,王茜也感受到了身上的责任,原来还有这么多默默支持我们的用户。
“曾经我们希望帮助用户们摆脱孤单,如今他们的出现,却让我们也不再孤单。”王茜感慨着。
晚上,为了庆祝系统恢复,她在PaPa报名上发起了个羽毛球的活动,约着同事们休息放松。
她开着车,窗外如织的人潮和车流,华灯初上,城市流光溢彩,她看着这个熟悉的城市,觉得一切都有些陌生。
抵达球场后,大家们利索地换上了运动装,除却几位同事,还有几位通过PaPa报名参与的新朋友,大家刚见面,一点也不拘谨,她看着这个陌生的运动场,觉得一切又十分熟悉。
2019年刚刚过去,王茜和PaPa报名的故事还在继续,初心不改,PaPa还会继续做人与人连接的桥梁,让每一个人都能在PaPa上找到自己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