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要有所追求,就难免要遭遇逆境,美好的是人人都想要的,稀缺的自然更加难得,所以逆境是常态,而往往这种逆境是难以克服的,否则绝大多数人都会成功,那么阶级的分布就变成了倒三角型了。每个人在遇到逆境和困难又无力克服的时候,往往第一时间想到就是——改变。而在今天这个时代,改变几乎成了更美好生活的代名词,似乎我们从各种媒体上看到了太多太多原来生活不如意,然后改变自己就获得成功的故事。改变似乎是一个人改天换命的必经之路。但事实是,对现状的不满既可以转化成发展的动力,也同样可以让我们陷入迷茫、焦虑、自卑,甚至无效的改变中去。
![](https://img.haomeiwen.com/i7508307/469e7685180001dd.jpg)
什么才是真正的改变?如果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那么追求改变这件事本身,就可能变成一个心理舒适区,成为一个为了实现形式上的改变,而逃离真正意义上改变的借口。经常会有同学谈及自己的迷茫,“我不喜欢现在专业”,“我觉得曾经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现在突然没兴趣了”“我不想从事那样的工作”,“这种工作不能实现自我价值”等等,深聊一下,你会发现,他可能是因为这学期成绩不好,就觉得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可能是因为在一次校园比赛中没有得到足够好的名次,就否定了自己之前的兴趣爱好,可能是因为工作中的挫折失误,或者跟同事同学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就想要换一份工作...这种改变真的有效么?
美国心理学家保罗瓦茨拉维克在《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中把内容上的改变称为第一序列的改变,而把应对方式的改变称为第二序列的改变。所谓内容的改变,比如换一个工作,换一个领导,换一个专业等等,通常都是对外界的人和事做出改变,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沟通方式,思考模式等可以归类为应对方式的改变,这一类改变通常需要对自我发起挑战。
所以,通常当我们遭遇逆境就轻易决定的改变,往往是内容的改变,说白了就是甩锅,工作太差,老板太傻,同事太假...不是我不好,都是别人的错。德国心理学家马海灵格提到了一个黄金法则:在人和环境,人和人的关系中,谁痛苦,谁改变,谁改变,谁受益。更理智的方法,可能应该是先向内找原因,先对自己下狠手,让自己去改变,变成更好的自己,在这个前提下,如果依然想要改变内容,那再去做。
另外,改变很多时候也并非必须,不要因此而过度焦虑,逆境是人生常态,有时候就是应该去忍受,因为哪怕暂时看不到希望,暂时我们不改变,事情的本身也是在变化的,时间久了,职场新手变老鸟,有些事,自然而然就会发生。而盲目的改变反而有可能会打乱事情的进程。
我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常常会纠结于一些别人看来毫无意义的事情,比如会思考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要不要出国旅游和学习别人的文化?是努力赚钱才能获得幸福感,还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从而获得幸福,当整个社会都在讲文化自信,唱衰英语的时候,我会思考到底学习英语的意义是什么?到底应该遵从社会的价值判断,还是真的跟从自己的内心?但同时又会想,我认定的价值判断会不会是错的,如果我将来否定了自己怎么办?
后来从陈海贤老师的课程中找到了答案,很多人只会通过常识和权威来生活,但我能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这是一种本领,不被常识蒙蔽,用自己的认知去审视世界的变化,虽然费神费力,但是值得。但我的问题在于,我默认了思考必须得有一个结论,一个孰是孰非的结论,而且这些结论要指导我前行的道路,事实上,对于这个动态的世界,对于认知不断变化的我来说,都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思考的本身就已足够,至于是否应该带来改变,并不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接纳自我。这种接纳,不是追求,不是改变,而是舍弃,舍弃对人生的过度掌控感,舍弃完美自我和完美世界的妄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