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绪总是忽来忽散。
班车上短暂的闲暇让我掏出手机翻看。一个述说柳永因穷困潦倒死后依靠众妓女凑钱才得以安葬的小视频,引出了一片思绪从脑海我中飘来。
柳永一家七进士,自己也于五十及第,官至屯田员外郎。他儿子也已高中,官至大理寺丞。(柳永家世我曾在之前的文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过。)
怎么可能没钱下葬呢!?
我想是口口相传不明就里断章取义吧。我想是:柳永死后,他的子嗣为他举办了葬礼。众多柳永生前好友、同僚为他送行。
葬礼后柳永的超级粉丝团(艺妓歌女)闻讯赶来,形成一支庞大的凭吊队伍。柳永是北宋时期流行歌曲创作天王,无出其右者。
这支送葬队伍的出现比起第一波送葬队伍引起更大的轰动 也更吸引人们的眼球。于是令人只记住了这支粉丝团送葬队。
手指一滑,下个视频映入眼帘《李白和苏轼谁是中国第一才子》。
咋一听在话题心中蹦出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为什么拿两个失败者来评史上第一才子?
李白站错队遭流放弃用,苏轼立场不坚定一贬再贬三贬。相比李白的洒脱,苏轼则选择了为五斗米折腰。
前一个主播把柳永说的那么惨,我到觉得柳永比苏轼强。原因有三:
1、柳永把文人士大夫的词带到了民间,凡有汲井处皆能歌柳词。柳永还创作了一百多个词牌,为后世词人提供了慢词词调。为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关心百姓疾苦,在任一方为都能为百姓谋福祉。得到名宦的美誉。
3、他敢于上言,反应民间疾苦如《煮海歌》。这是苏轼笔下不曾见的。
之前曾刷到苏轼比王安石的才情高的视频。我只想说:三十多岁的苏轼写下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连自己都未能认清。
三十多岁的王安石则写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仅认清了自己,也认清了所处的时代。
当权派(旧党)不承认自己的过失,把比宋灭亡的责任推卸给已死去五十年的王安石。
苏轼、苏辙的兄弟情谊的确千古少有。这又令我想念起二十二年不曾相见的堂妹。
有好些年没她的音信,前年特地向姑姑打听她的消息,姑姑闭口不谈,快递转移了话题。导致去年见了伯母都不敢询问。
班车停了,到厂了,开始拧螺丝了。他们都比我强。百年之后后他们的故事还在传唱,我又还会有谁记得呢?随之飘来了工作丝绪。
思绪总是忽来忽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