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小学生作文,还是大写家作品,许多人都认为问候用口,于是望文生义、自以为是地把“寒暄"错误地写作“寒喧",频率之繁触目惊心,令人啧舌!
那么,为什么是“寒暄"而不是“寒喧"?
在“寒暄”一词中,“寒"指寒冷,“暄"指温暖,两词都是形容词动用,是说寒道暖的意思,字面上与“问寒问暖"“嘘寒问暖"同义,但“寒暄"是中性词,是人们见面问候说道天气冷暖、生活起居等的应酬语、客套话;而“问寒问暖"“嘘寒问暖"则是地地道道的褒义词,指对别人的生活十分关切。
“寒暄"一词源远流长,古已风行,原作作“暄寒",后渐渐固定为“寒暄",例如唐代李延寿《南史·蔡撙传》:“及其引见,但暄寒而已,此外无复余言。”陆游《南唐书·孙忌传》:“忌口吃,初与人接,不能道寒暄;坐定,词辩锋起。”
请看最权威、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一词语的相关解释:
“[寒暄](动)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宾主~了一阵,便转入正题。"
后起热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这一词语的解释则更加简炼清晰:
“[寒暄](动)见面时问候起居、冷暖等:熟人见面,~了几句。#‘暄’不要误写作‘喧’。"
试想一幅画面:
学生正在厕所蹲坑,老师忽然走了进来。
学生这时该怎么问候?
“老师,您吃了吗?”
“老师,您喝了吗?"
“老师,您也拉屎撒尿呀?”
“老师,今天天气真冷啊!”
“老师,今天天气真暖哪!"
“老师,您这一向忙不忙?"
“老师,您保养得真叫好!"
…………
显而易见,学生不能像前三句那样问候,而只能像后四句这样问候,这就是“寒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