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父母,似乎我们的认识大概至少都会经过三个阶段:童年时崇拜父母,觉得他们太了不起了,什么都知道;青春期鄙视父母,觉得他们太土了,跟不上时代潮流;成年后尤其是当了父母后开始理解父母,觉得父母太不容易了。
我也大致经历了这样的阶段,因为从小不大爱说话,加上从村里到县城,似乎骨子里总是自卑,觉得低人一等。从小到大上学,就怕爸爸妈妈到学校,说不上来具体的原因,还记得上高中,县城的一中,忘了当时学校还有发澡票还是怎么的,反正洗澡的时候总会去学校的洗澡房。某一天下课,忽然同学叫到我的名字:“××,你妈在门口。”我有点惊讶,怎么会在这时候在学校呢?出来一看,头发还是湿哒哒的,拎着一大塑料袋洗澡的物品,还有同在一个院子居住也同在学校上学的伙伴的妈妈。我觉得有点尴尬,说不上来原因,总觉得丢人,草草说了两句话赶紧让母亲离开。回到家后,母亲有意无意说到,这还上学呢,都开始嫌弃了,以后可怎么办。说实话,觉得自己做得太过分了,太伤人心了。
现在,孩子还处于幼年期,对我这个妈妈还是一脸崇拜,连煮个方便面都大家赞赏,说妈妈是“做饭高手”,不知道到了青春期,会不会也是一脸的鄙夷。
有了孩子后,回想之前的做法,发现青春期和成年后还是有很大的区别,青春期还是与社会脱离的,不知道社会的苦,我们可能会看不起一些行业,成年后才明白生活的艰难,能自食其力就好,管它哪行哪业呢,认真做,哪一行也可以出彩。
成年后,再次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觉得父母实在是很了不起,在那个年代,能够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千方百计从村里走出来,省吃俭用供我们上学,在县城边缘安家,每一步都走得如此艰辛。可是,条件如此艰苦,母亲却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把一家四口人照顾得很好,家里大事小事还得母亲来拿主意,父亲很勤快能吃苦,但是很多事情还是母亲来定夺。常常在想,那时家里真的是太穷了,母亲没机会上学,也因为家庭等种种原因失去了工作的机会,要是母亲有个工作,我相信,她一定比我做得出色。
母亲是极其自律的,一直到现在都是,每天早早起床,安排好一天的事情,晚上按时休息,生物钟特别准,作息时间也极其规律,生活清净简洁。
母亲做起事来稳稳当当,不急不躁,却总能把事情做好。连像给父亲办理退休等这样的需要跟人打交道的,也得她出面来做,久而久之,就成了家里除了经济的顶梁柱。像管钱这样的事情,父亲从来不理会,只管把工资卡交给母亲,就不用再管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母亲虽然念书不多,但做人做事都有自己的智慧,于是从骨子里产生了认同。每当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麻烦时,我就会想,母亲的稳重踏实已经遗传在我这里呢,我肯定有足够的能力与水平去做好眼前的事情,只是方式方法可能还需要改进,久而久之,会在自己的骨子里产生一种自信与笃定,而这份认同与自信会让自己轻松下来去处理事情,去做好每一件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