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知道,吼叫会让教育效果适得其反,那孩子犯错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试试以下2个方法吧:
1.ABCDE法则
《不吼不叫》中说:
当我们大吼大叫时,孩子始终观察着我们,他们眼见最亲爱的父母失去控制,可能会满心恐惧,也可能会满心怨恨;但唯一不可能的,是收获爱与改正的动力。
当你生气时,不妨试试书中的ABCDE法则:
自问(Ask)
问问自己“现在感觉如何?下一步想什么?看法能否改变?”
呼吸(Breath)
从腹部开始呼吸,感知自己的身体。
平静自我(Calm yourself)
用积极、现实的想法代替下一步愤怒的想法。
确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
想想孩子的个性和年龄。是否抱有合理的期待?他真正需要什么?
同理心(Empathize)
将自己置身孩子的处境,尝试感受他的情绪和想法。
举例:
有次我带女儿去公园,约定好了6点回家,但到了时间女儿开始耍赖,怎么都不走。我突然想到了这个法则,先试着感应自己当下的情绪,然后深呼吸,找回自己的理智,思考对策。
再联想孩子的情况,换位思考:现在有很多小朋友陪她玩,回家就孤零零一个,不愿走并非不能理解。
随后我意识到,晚点回家并不是什么紧急情况,出来玩本就是为了开心。
于是我告诉女儿,虽然我们到了时间,但是她玩得正高兴,我们可以5分钟之后再走。女儿听后愉快地接受了建议,只是5分钟的差别,就避免了一场亲子矛盾。
ABCDE法则在怒火攻心的时候,让我退后了一步,更清晰地看待所面临的问题。
2.低声教育
胡适在《我的母亲》中曾写道:“母亲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
从不在外大声斥责胡适,母亲总是会等到晚上人静时,关起门来教育儿子;她用特有的温柔和宽容,影响了胡适的人生。在一个家庭里,说话最有权威的往往不是经常吼叫的一方,而是低声教育的一方。
心理学家曾对表达不同事情的声调进行过研究,结果发现大人批评孩子时,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低声教育,不仅可以集中孩子的听力,还能让自己的情绪更加平和,赶走愤怒。
低声,低的不只是音量,更是内心的焦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