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育有方法69——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教育有方法69——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作者: 井蛙看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24-01-01 05:25 被阅读0次

            书名: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作者:安心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磨铁

            出版时间:2018年4月

            通常让我们无法畅享人生的原因有二:一是原生家庭和过往生活中的伤痛经验,二是新近发生的令人不爽的大小事件。应对的方式通常也有两种:一种是对于过往的负面感受和投射选择逃避,实则是重复旧模式;另一种是紧抓不放,以惨痛的故事寻求关注,在各种身心灵课程中寻求疗愈。
            翻看书中安心成长和蜕变的篇章,我看见她呈现出另外一种可能性。一方面她安于当下一刻,享受着生活中点滴的幸福;另一方面,对于过往的经历和此时的卡顿,她不迎不拒,不向外求,选择真实面对。用她的话说,就是“内省但不内疚”。这种自我淬炼带来的是不断升级更新的人生信念,常保新鲜,宛若新生。
            ——中国区P.E.T.督导微微辣

            求而不得,往往出现在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时候。求助无门的感受也只是自我感受,并不是感知与觉察。如何走出感受,走向觉察?安心老师这本《在远远的背后带领》,可以帮助家长与养孩子从感觉到感知与觉察。

            P.E.T.主要讲的是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这套课程所运用的理论皆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可以说集人本主义的精髓,融会贯通于沟通中,使高深的心理学知识得以被父母运用。虽然P.E.T.以亲子关系为着眼点,实际上适用于所有人际沟通。
            P.E.T.主要包含四部分内容:倾听、表达、应对冲突和关系建设。
            ①听话听音
            ②表达“我信息”
            ③在尊重彼此需求的基础上,双方建立约定俗成的应对冲突的方式、深入彼此的世界
            ④生活中,在大家相安无事或无人遭受情绪困扰时,通过关系技巧的使用、时间管理以及环境调整,来促进彼此的关系
            退至孩子的身后,给孩子空间与自由,同时保有连接和支持,这就是最好的带领。
            不越界:界限,即存在,即人,它代表一个人的疆界所在。没有了疆界,也就没有了自己。彼此保有界限的关系,才能更长久。
            如何做到不越界呢?在他人遭遇困扰时,关怀而不干涉,分享而不教导。如果我们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就会对他人产生一份信任,不剥夺他人的成长机会,不妨碍他人发展面对问题的能力。正如张德芬所说,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受苦是心灵成长的资粮。
            如何不被越界呢?在我遇到困扰时,我成长路上的启蒙老师许宜铭说,尊重而不放纵,邀请而不要求。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当然也包括对自己的尊重,而当我们真的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时,也意味着我们要自我负责,收回对他人的期待,不把自己的力量交托出去。
            不去侵犯,也不被侵犯:我们常在言语上侵犯孩子的界限,却丝毫没有觉察,甚至不觉得是侵犯,比如逗孩子的行为就非常不尊重孩子,充满戏谑,有时甚至是恶俗的。我们常常低估语言的力量,低估语言对一个人的影响。我们有很多言语和行为上逗孩子的方式,比如吓唬孩子“有弟弟了,你妈妈不要你了”……还有一种逗孩子,就是把自己的羞耻感投射给孩子。
            少些期待,多点界限:能滋养彼此关系的,应该是爱而非期待。最好的爱是带着尊重,允许对方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所期待的样子。
            停止期待,其实就是开始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任。当你真正意识到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人时,就不会在关系中投射你的期待了。
            若不再期待,你就自由了。你想要这样的自由吗?
            失去自己的疆域,就是泄了气的气球:
            一个活在父母的期待里、渐渐放弃自我的孩子,会是怎样的呢?
            我总在想,若父母不能成为孩子放松的港湾,不能允许孩子做自己,给予孩子理解,让孩子活在对生活的恐惧中,那么孩子极有可能会感到绝望,选择关闭自己的感受,放弃自己的梦想,活成别人想要的样子。

            要知道孩子是否冷,而不是觉得孩子冷。

            解除“都是因为我”的魔咒:
          不管发生什么“坏事”,很多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都是因为我”。
            就像硬币的两面,“都是因为我”太痛苦,就会演变成另一面——“都是因为你”。
            由于先有“都是因为我”的心理魔咒,那么出于防备,你就会发动攻击,找出“都是因为你”的各种理由。
            防备即攻击,没有防备就没有攻击。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间的争端,都是因此而产生的。
          解除这个魔咒的秘密就在于学会问题归属。当你知道如何归属问题区时,就会清楚,在那样的时刻,是对方处在问题区,是他们有情绪,他们有困扰,这是当下的事实,也是当下的唯一真相。
            6. 谁是需要帮助的人
          7. 投射让我们偏离真相
            人与人之间会有那么多纷争,就是因为各自都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我们很多时候看到的并不是对方,而是被我们涂上颜色的对方。
            有时,我们把软弱和无能投射给孩子
            有时,我们把分离的焦虑投射给孩子
            有时,我们将对食物的焦虑投射给孩子
            有时,我们将对食物的焦虑投射给孩子
            对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孩子却不领情。父母给得再多,不是孩子需要的,其实等于没有给。
            有时,我们会把爱投射给他人
          有多少时候,我们错把投射当成爱,但这不是爱。真正的爱,伴随着觉察,有了觉察,才不会在心理上越界   
            8. 爱是最好的抗挫折能力
            “一生这么长,相信孩子有自己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能够给予孩子的是来自家庭的能量。
            9. 自我修复——孩子本有的智慧
            为了回避焦虑,最常见的应对模式就是保持忙碌,不给自己空闲下来的机会,因为一空下来,焦虑也随之而来。
            游戏和故事
            角色扮演
            关于孩子打人,父母们一般会投射出恐惧:孩子养成打人的习惯怎么办?然而,这真的只是父母们的投射。情绪满满的孩子会通过打人来释放情绪,没有情绪时,孩子自然就不会有此需求。
            英国著名的儿科医生兼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说,孩子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构建起来的自我是真自我,是生动而流动的,放松、专注,并天然地富有创造力。相反,孩子以妈妈的感受为中心构建起来的自我是假自我。
            10. 当他人发生冲突时,停止越界
            我关于沟通的价值观,我认为“很强的能力+良好的沟通=高效能”,否则能力再强,效能也可能很低下。他听完,回忆刚刚的场景,说:“下次争取让火小一点儿吧。”

            不越界,让孩子做孩子、家长做家长。每一种可能之花都在自由中绽放,我们只做孩子的臂膀与引路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有方法69——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ast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