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亲,最怕看到孩子什么样的眼光呢?
不屑?玩世不恭?狂傲?自大?还是其他什么?
我觉得:我最怕看到的是颓废的眼光,用现在孩子们的话,是那种叫做“丧”的眼神;
是那种失去希望的目光......
一部好的电影,总是会给人很多的启示。
《银河补习班》,无疑是一部好电影。
起码我认为是。
影片中,邓超饰演的马皓文,为了挽救濒临被学校开除的儿子马文,亲自做儿子的课外辅导员。
对于来自母亲的指责和埋怨,以及学校闫主任的坏孩子的定义,他告诉儿子:
不要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
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不愉快经历,他告诉儿子: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控制不了的,但是我们可以控制我们自己。
为了鼓励儿子树立和追寻梦想,他还告诉儿子: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是箭靶子;
如果连箭靶子都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为了让儿子懂得坚持自己的梦想,他又告诉儿子:
如果真喜欢一个东西,那就喜欢,谁说都别改变!
他敢于向儿子承认自己的错误:
对不起儿子!爸爸也只是第一次学着当爸爸,也会犯错......
他鼓励儿子勇敢,引导儿子学会思考:
只要你不害怕,没有人能挡住你的去向。
永远不要停止思考,永远不要认输。
当然,我在前一篇文章中说到过,影片趋向于理想化:现实生活中,这样完美的父亲似乎并不存在。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迪: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孩子的课外辅导员呢?
突然想起了郑智化的《补习街》:
你在压力和 期许,苟延残喘的样子,
仿佛迫不及待想要逃离拥挤的补习街。
我们的孩子,是否也有苟延残喘的时刻?
也许不是全部,但我想肯定是有的。
仅在今年,县里就发生了两起中学生跳楼事件。
一个原因不详;另一个则是因为成绩和纪律问题,老师把家长叫到学校,家长当着老师面打了孩子。
前几天,家里吃饭时谈起了这些事情。
一个亲戚不以为然:就是孩子太小心眼了!想得开的人不会跳楼的。
我说:跟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方式也一定有关系。
亲戚争辩:什么呀?就是孩子的事。小时候我爸也打我了,我为什么不跳楼?
其实我知道,他也经常打孩子,孩子成绩同样也不好。
但是,他们只是孩子,你想要求他们有多大的心眼呢?
我只说:跳楼的人,普通人上去劝说,往往适得其反;而专业的谈判专家或心理医生去劝解,成功率则会大大提高。
每个父母,都应该是孩子一生的生活导师和心理医生。
繁重的学习任务,复杂的社会规则,经常会使成长中的孩子体会不到人生的意义:
课本里教的和现实里所学的,
成了一种彼此矛盾的对立。
迷茫和困惑,使他们体会不到童年的快乐,更无从探知生命的意义,
由此才会对学习产生厌烦,对生活感到失望,进而引发过激行为。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孩子平等对话。
放下姿态,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才有可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的交流,而不是一味的家长对晚辈的说教和训斥,从而消除抵触心理和逆反情绪。
放下姿态,才能以平视的眼光和孩子一起去探讨问题,才能让孩子敞开心扉,说出心底的疑惑和不解。
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传。
给孩子做一个努力工作,坚持学习的好榜样。
最忌讳自己手里刷着朋友圈、刷视频,嘴里却对孩子喋喋不休:你要努力学习、要多看书....
(想想我以前就是经常在家里和朋友打牌,在家里打游戏,追悔不及。)
无论何时,让孩子看到希望。
也许他资质差,也许他很顽皮,也许他很淘气、不听话;
但无论何时都要记得:他是个孩子。
再生气,也永远不要说这样的话:
“你算是完蛋了,没救了。”
“你就是一个笨蛋!”
永远不要像马飞的母亲那样的指责孩子:
换句话说:是不要对你的孩子失去信心。
学习成绩不好,也许他还有其他方面的优势,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长和优点,不能仅仅因为是学习上的一些问题,就对他失去信心。
善于发现和肯定孩子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善于鼓励孩子。
影片中,马飞从班级垫底提升到倒数第五名,作为父亲的马皓文惊讶的对马飞喊道:
太了不起了!稍一努力,就勇夺全班倒数第五名。再这样下去,不得成精啊你?
这样富有幽默感的鼓励,对于只是取得了一点点进步的马飞来说,无疑是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的。
影片中,最使我震撼的一幕,是小高老师在谈起马飞的进步时,兴奋而激动的一句话:
最最重要的是:这孩子,他眼里有光了!
那会是什么样的光呢?
是对学习、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目光;
是对自己重新燃起的自信的目光;
是一个孩子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希望之光。
这一切,源自于马飞父亲对处于学习和情绪低谷、在迷茫中徘徊的孩子的不放弃,
源自于他给孩子呈现的那个永远不认输的父亲形象的感染,
源自于他苦心孤诣的为孩子树立了追寻梦想的勇气和信心。
还是那句话:影片可能过于理想化,和现实也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启发。
也许我没能做一位成功的父亲,而且也可能是很失败的一位。
但是,再努力思考一下,我或许还可以做的更好一些。
因为:我也是第一次学着做父亲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