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陪爸妈去爸爸的战友家做客,到下午回来和女儿约定4点她写作业,其他时间看手机,回到家女儿看了会手机,和妹妹一起在玩安静书,我在旁边听课,不小心睡着了,醒过来,女儿说妈妈刚刚你睡着了,我们怕打扰你很小声的说话,醒过来后,我把音响用蓝牙和手机相连,故意把声音调大,希望孩子也能听听这本书《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两个孩子完全沉浸在安静书的快乐中,完全没听到
突然想起来,我这个妈妈真的太“合格”了,就连孩子的快乐时间都想占用
过了半个小时后,女儿说要去取快递,可我们约好的写作业还没完成,我说现在外面天好热,过一会太阳下去了再去取好不好?你的作业还没写,刚好趁现在把作业写写吧,女儿同意了,说到4点半开始写
中间我在听书,女儿在一边玩一边刷抖音,忽然女儿过来问我“妈妈你爱我吗”
“妈妈一直都很爱你”
“妈妈,你爱我吗”女儿再次的问
“这个问题,无论你问多少遍,妈妈永远只有一个答案,妈妈永远爱你”
“我也爱你”女儿过来抱了我一下走开了
我正在听《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控制型父母:监控孩子的一言一行
完美型父母:不允许孩子犯错,害怕孩子去探索
焦虑/混乱型父母:在童年成长中受到伤害,把自己过往的伤害带入到与孩子的相处中内在安全感模型(由内到外)
我应该属于焦虑混乱型父母,在童年受到过伤害,那时初中一年级妈妈和爸爸吵架出门打工,把我留在家里,我一个人承担了一大部分家务,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收拾衣服下河去洗衣服,可是在我的记忆中只存在开心的事,有些事只有在内心深处被隐藏起来了,那个时候很小就懂得帮助家里做家务事,特别害怕分离,害怕家里没钱,所以长大后就很焦虑,很混乱,情绪时好时坏,拼命加班,努力赚钱,建立在外部物质上的伪安全感上,对孩子充满了控制欲,可能也是我的这种状态影响到了孩子,孩子才会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
听完书,孩子主动写完作业,在家一天了,太阳落山后,想陪女儿好好出去转一圈,女儿走到半路说“妈妈,我脚疼,她想回去,我知道她想回去看手机或电视,本打算带她去买衣服,孩子说什么也不去,扭头就要走,我一言不发,站在原地没动,静静的看着她,女儿走了几步扭过头来看我,停了一会走过来了
如果在以前,我是会发脾气的,说好了陪我,你说话不算数!会对孩子一通的指责并贴上标签
女儿说脚疼,不想出去走,我看孩子回过头来,赶紧对孩子讲,妈妈看你过来陪妈妈了,好开心,知道你一定是担心妈妈难过,才过来陪我的,妈妈好欣慰,说吧想吃什么,妈妈今晚请客
“想吃巧克力”
“你确定咱们转一圈后,这么热的天,你想吃巧克力吗?”
女儿选择了一瓶冰红茶
我们一起走着聊着,不知不觉就到桥头了,女儿说脚疼不想走路,前几天骑电车摔了一跤,我说,要不咱们走到桥头那里有个卖创可贴的,今晚你洗澡的时候贴上,我们就一起走到药店里,给女儿买大号的创可贴为了保护好伤口不沾水,结果不是我们要的那种,从药店出来,我说咱们去看看另一个药店吧,好像这不是我们要的那种,女儿在解说我们需要的那种创可贴时,一下子想起了保鲜膜,我和女儿不约而同的想起来,异口同声的说出了“保鲜膜”三个字,仿佛我们两个找到了共同的默契,趁女儿高兴,我立马接话:你怎么想到的,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太棒了,一下子就想起了保鲜膜,我们又可以剩一笔钱了,女儿被我夸的眉飞色舞
我们一起顺利的去了服装店试了好多衣服,走出服装店,累的不想动,女儿说脚疼,让给外公外婆打电话让去接她,以不想走为理由,我也很累,我鼓励他给她买好吃的,孩子一听说要买好吃的,立马就来了精神
我们开心的一边吃一边走着回家了,事缓则圆,很多事不能太着急,不能发脾气,发脾气就是没有安全感,学习的过程就是改变自己的过程,院长说过恐惧,焦虑是因为自己没有安全感,对孩子要求过高,担心还没有发生的事,担心就是诅咒,怕孩子受伤不给个孩子试错的机会,可是我们用错了方式,把孩子养大的过程就是有一天能更好的推开她,让她在这个世界上有能力开心健康的生活
今天我做到了对孩子延时等待不发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