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在四十年后改革再出发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何种角色?民企和国企谁将扭转中国的经济颓势?
这个问题在民企债违约、货币宽松却信用紧缩的今天让我很想寻找答案。今天的2018上海国资论坛,我带着疑问参加了。传统的对国企和民企的认知如下:
国资在印象中效率低下,不符合经济学原理,缺少监督和激励机制,部分行业没有外部竞争,缺少成本考核,通常大锅饭等等。民企融资成本高、充分化市场竞争,以盈利为导向等;民企所有人没有休息日、为了企业活下去承担极大风险,民营企业家夹缝中生存。
在我看来,如果这是存在的现象,那么我怎么寻找这个现象合理的存在依据以及优化的方向、路径?
第一点,承认并接受现实。问题产生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太快,大家都搭上高速发展的列车,机制差异造成的不公被忽视并形成了固化模式继而影响后续发展。
第二点,金融机构区别对待是合理的。因为这符合机构的生存法则,高风险的企业高成本或者减少融资规模,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需要承受市场变化带来的冲击,而金融机构本就是市场的组成部分。
第三点,民企违约与房地产发展密切相关。高速增长的大经济环境带来了所有企业家的风险意识降低,扩张、多元化似乎成为一个优秀企业家的标配。然而美国的两、三百多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史证明,多元化企业成功的概率可能不如来得专那么可靠。目前民企的违约、覆灭大多是被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带来的财富幻觉所激化出来。
第四点,企业未来优化的路径仍然是发展主业,降杠杆、调结构。
第五点,沉得住气,培养人才和优秀的企业文化。这是一个更加漫长的过程,有了人才能做事,有了文化,才能基业长青。
所有2017、2018年发生的一切,在经济发展转型中必然出现。
除了企业自身,监督、服务的政府部门也要开放头脑,认清形势做好服务工作。把国企的机制理顺后,发挥特有效率优势,这个可能是目前对抗外部恶劣环境的必然选择,因为国企有资金、有资源,是能够和外来强敌做一番抗争的,以时间换空间。毕竟,培育像华为一样的企业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虽然,未来还是要靠华为这样的企业来获取最后的胜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