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也许和我一样,在接受正规的培训之前,对蒙台梭利教育的认识仅停留在越来越多的蒙台梭利早教机构的名称上,除此之外,不甚了了。今天我想带大家更多的去走近这位一百多年前的教育家,以及她为世界幼儿教育做出卓越贡献的那些科学理论。
认识蒙台梭利(上)蒙台梭利是一名意大利人,在一百多年前男女还很不平等的年代,她成为了意大利的第一位医学女博士,因为她的医学背景,最早她关注的是智障儿童的教育帮助,而后,她发现,这些为智障儿童设置的教育帮助也同样适用于正常的儿童,而她的医学背景也决定了她的教学法的科学性。蒙台梭利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儿童之家" Children`s House,她被誉为“幼教之母”,也是幼教界唯一一位连续三次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的卓越贡献者。同为诺奖和平奖获得者的还有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2000年意大利加入欧盟之前,意大利还发行和使用着印有蒙台梭利女士头像的纸币和银币。
认识蒙台梭利(上)蒙台梭利教育惠泽世界各地的孩童,英国现任王子威廉和凯特的乔治小王子就就读于英国的一家蒙台梭利幼儿园,它也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与希拉里的女儿的幼教选择。而在中国大陆,第一家引进蒙氏教育的幼儿园是北京北海幼儿园,它服务于党政机关干部子女。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世界首富比尔盖茨、NBA球星库里等都是蒙台梭利教育的受益者。
蒙台梭利教育有何特别之处呢?首先,蒙台梭利教育是和平教育,是对生命的教育,是美的教育。
和平是孩子与他人、与环境、与自己好好相处。在蒙氏教育五大领域(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中的日常生活区,孩子们轻声走路、轻声说话(用室内音)、敲门、与他人打招呼、问候、道歉、等待都传递着和平的理念。而这些优雅与礼仪,教具就是老师本人。在蒙氏的教具中,玻璃的、陶瓷的也都完全按照真实的来,其中一个用意就是孩子与环境的和平相处,真实的物品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控制力。
孩子与他人、与自己的和平相处还体现在蒙氏教室里的和平角,教室里会有一张和平桌,桌上会放着象征和平的橄榄枝或和平鸽模型,儿童间有冲突时,他们在那里自行解决,成人无需过多干预。
认识蒙台梭利(上)蒙氏教室一般是一人一桌,让儿童习惯与自己相处,梳妆、泡茶、插花等工作甚至都设置的是“面壁桌”。
认识蒙台梭利(上)美的教育
蒙氏的环境讲究美的熏陶,以素雅的装修风格为主,接近家的感觉。如:素色窗帘。墙上有画,桌上有花,地上有大盆植物,画的高度刚好是孩子的视线平视高度,“面壁桌”的墙上一般都有一幅画,在nido(0-1.5岁)教室里有一张安抚椅,婴儿啼哭时,老师会抱着婴儿坐在安抚椅上,安抚椅背的墙上亦会挂着一幅画,那是婴儿面对的地方。这些环境布置的细微之处都体现着美的渗透与人文关怀。画的选择以油画、国画、风景画为宜,但不会挂卡通画,蒙氏教育认为,儿童越小的时候,越无法区分现实和虚拟,卡通图片会误导他们。环境布置的原则是选择美的、真实的。如: 在中国风风格的教室,会用剪纸画、油纸伞这些元素来装饰。
认识蒙台梭利(上) 认识蒙台梭利(上)认识蒙台梭利(上)
桌上的花,地上的大盆植物,除了感官视觉欣赏外,孩子们还可以学会擦拭树叶,照顾植物,在自然科学领域,孩子们也可以通过实物学到根茎叶、瓜果实。
另外一个美的体现是,同一组教具,会选用同一个色系。刨子与盘子、茶壶与茶杯、方巾与器皿。在Casa班(3-6岁)孩子擦拭玻璃的工作中,方巾用完后,孩子需要在储备柜里取新的方巾为后面的孩子制备,在不同颜色的方巾中,孩子会如何选择?这是美的细节渗透。
对生命的教育
蒙氏教育五大领域中,最基础的一大领域就是日常生活领域,孩子们在儿童之家学习日常生活技能,也许是家务活,也许就是照料自己,而这些生命的教育,我想它纠正了只管教知识最后培养出只会读书的无趣人的那种教育。
科学文化区也会让儿童学习到人文地理,衣食住行、宗教、艺术,让孩子知道生命有不同,尊重他人。
认识蒙台梭利(上)另外,在教具的选择上,所有物品都要符合实际,都要有自己的功能。每样都要干净,完整,不能有零部件缺失,它们会被有秩序地摆放。所有的东西都要始终很完美,没有任何东西是多余的。都是被需要的,并不是因为老师喜欢才放那里,而是孩子需要这件东西来充分发展自己,也意味着每件东西都要有智能目的,也就是说每样东西都能帮助孩子发展某项技能,具有相同功能的教具通常只需要放一个就可以了。(教具数量控制性原则)
蒙氏教育的特征
一、不“教”之教
上课的形式问题是蒙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显著区别。在蒙氏教室里,假设有30个孩子,就有30个教学计划和进度,除了混龄的因素外,即便是同为5岁的孩子,蒙氏认为,他们的能力也会有差别,因此需要单独制定。老师知道不同年龄段孩子应达到的基本能力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个别的调整。
在不教之教的蒙氏教室里,孩子们自取自己感兴趣、喜欢的教具来重复做,通过感觉吸收到,最终成为智力。孩子们各自拿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来做,亦避免了传统教育老师对孩子都做同一个工作的平级比较。
因此,不教是说不要把知识,概念,结果直接告诉孩子。教是说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双手的操作去理解,去感知,用自己的头脑去发现,去建构。
在蒙氏教学中,观察和制作教具是蒙氏老师的基本功。主教的工作是制定教学计划,示范。助教负责观察和记录。主教根据观察结果再调整教学内容。观察,示范,制作教具是老师的工作。示范教具多数情况是一对一,或者一对二,除了科学和语言的示范可以一对多。理想状态是一名老师一小时示范6个工作。
在蒙氏教育的五大领域中,感官(如感觉物体形状等)和数学是高结构课程,全世界都可以一样复制的,而日常、语言、科学文化是低结构课程,需要定制。如中国孩子的日常有练习用筷子夹东西,但在德国的蒙氏教室,就不需要这样的教具。语言也好理解。科学文化,比如东北的蒙氏教学里,孩子们熟悉松柏,但在广州的教室里,如果也设置这个教学,儿童会觉得很陌生。因此,这三个领域的教学更具灵活性,教具需要老师自制。
老师自制教具是基本功还比如: 老师组织一次烘焙的工作,涉及到的动作工作就非常的多,打蛋清、和面粉、夹盘子......而在最终实践烘焙工作之前,老师需要设置工作来练习动作,教室里无法有足够的鸡蛋让孩子练习,老师就设计将打鸡蛋的动作换成打泡泡水的工作,来让孩子们练习。
二、教材物化
在蒙氏教室里,教具都是真实的物品。这样做的作用在于: 1 增加孩子的自信度,孩子天生会模仿成人,切真实的黄瓜,如果成人用真的,孩子用假的,孩子内心会觉得是不是我能力不到?2 真实的物品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控制力,比如玻璃制品,摔碎了,无须大人说一百次“要小心,会摔破的”,孩子自然就会吸收到: 这个东西会破的,要轻点;切苹果器的刀面会伤手,要小心。
因为教材物化的特点,所以蒙氏老师的备课就是在观察孩子的基础上备教具,为幼儿创造与自身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教具,使这些教具好似课程自助餐,吸引不同水平的幼儿自由选择。
认识蒙台梭利(上) 有的家长会有这样的疑问,蒙台梭利是100多年前的人,她的教学方法会不会已经过时,不能适用于现在的孩子,另外,她是研究智障儿童的,对健全儿童,是否有用?还是会低估或延误健全孩子?
我们说: 孔子的学说距今千年,人们仍然奉为经典,是因为孔子探讨的是人性,而蒙台梭利发现了孩子的天性,也就是孩子的人性。
人类倾向
人类倾向,简单的来说,就是人类朝某一个方向的驱动力,为达到某一目标的潜在本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潜能,就是天性。人类倾向:
1探索
婴儿用嘴巴、双手、身体来探索,成人在这里的角色就是帮助孩子准备一个丰富的环境,里面放满很多孩子可以自己用感官探索的东西,并试图帮他们建立起除了父母之外的其他参照点。所谓参照点,比如成人来到陌生地方,也会出去溜达一圈,建立更多参照点后,安全感更强。孩子入园时的分离焦虑,认生,就是孩子的参照点不多,除了父母、照看人,没有更多的参照点,从而焦虑。因为孩子的物体存恒概念还未建立完整,在入园前,妈妈可以给孩子做这样的练习,出门时告诉孩子: 妈妈我去......,……点会回来。
人类倾向
2方向
方向即定位,它帮助人更具有安全感。
3秩序
秩序感是人类重要的本能,参照点也带来内在秩序,蒙台梭利教室里不经常改变物品摆放位置,环境里的物品都有固定的位置,孩子会循着定位点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在使用过后,就会物归原处,因为他们天生的秩序倾向。所以当教室中处处有条理,物物有归处时,孩子内在的秩序感会得到满足,情绪自然稳定下来。一个有秩序的教室(外在的)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有秩序的观念(内在的)。秩序可以帮助建立参照点,秩序也可以让我们清楚什么会是下一件发生的事情,帮助人们预见将来,从而带来安全感。年龄越小对秩序的需求越大。
孩子两岁时达到秩序感的高峰,此时是培养物归原处和建立规则的最佳时机。 秩序敏感期时,儿童一定要外界按他的程序来,如这个凳子是妈妈坐的,其他人不可以坐。我们班级有个孩子梅梅,两岁半,看到其他同学拿了老师前一天科学课用的石头去玩,就喊: 这是老师的!当老师告诉她: ××同学可以拿时,她便坐在墙角不开心了,因为这破坏了她内在的秩序: 石头不是教具,不可以被拿。
成年人中,秩序感好的人,做事有条理,内务整洁。也会有成年人,桌面、衣柜永远是乱的,每天也很忙,但就是乱。这就是秩序感建立时期的差别带来的成年影响。
秩序和分类有关,也和次序有关,对秩序感的建立,对学习数学的能力也有帮助。因为数学就是从分类、排序、对比等开始的,数学是有规律,有秩序的。
4 沟通
沟通的有方式:写,说,摸,表情,动作,艺术,音乐,跳舞等。
5 工作
孩子在专注地做某件事,就是在工作。工作对孩子来说不是游戏,而是帮助他们成长,孩子需要大量的工作来建构完整的自己。透过工作表达,向自我完美努力,这是孩子内在的驱动力。如果帮助孩子做,这会让孩子不悦,因为剥夺了他的乐趣。蒙台梭利也告诉我们,当我们替孩子工作时,就犯了最大的过错,因为孩子是通过工作-不断地重复-建构自己。所以,蒙台梭利说: 孩子成长遇到的第一个敌人,是父母。
6 重复
孩子工作完美后还会继续重复。
这让我想起紫薇向我描述她儿子小时候,有一次他突然学会了站立,扶着床沿,于是那一个晚上他都在练习,倒下、坐起来、站起来、倒下……十分欣喜,不知疲惫。
7自我修正
孩子有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修正的本能。如做滴管移水的工作,水洒了,孩子自己会重复练习,自我修正,越来越稳。我们的带插座圆柱体教具也自带“错误控制”的特征,如果放得不对,孩子自己能发现。数学区有订正板,孩子也无需求助成人。它帮助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8精确
我们如果观察孩子,就会发现当孩子把某样东西放回去放在了不对的地方,他们会感到不开心,或者有时候用积木搭建塔楼时他们会整齐地将积木排成一排。人们本能地会想让自己的工作更加精确,当工作做到完全精确时,会带来很大的满足感,会达到身体和意志力合一的状态。
9自我完美
当我们经过不停重复地工作,在重复中修正,慢慢达到精确然后到达完美的境界。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到达完美之后,还是可以再继续重复这个过程,以至于达到更加完美的境界。
工作,重复,自我修正,精确和自我完美这五个倾向是相互关联的。
10 数学心智
数学心智也是逻辑心智,不会识字的老太太也能数数,它是人的本能。测量、计算、比较、对比,都属于数学。在蒙氏3岁前,孩子们先做了配对、分类、排序、对折的工作,在3岁后,对折引申到数学概念一分为二,平均分。再比如,在家里吃饭时,给每一个成员拿碗,一一对应,也是数学心智的体现。
11抽象
当我们描述葡萄为紫色的、酸酸甜甜的水果,这就是抽象。一根数棒是具象,数字1是抽象。
当我描述释迦果,如果你没有见过,无论如何描述,也形成不了图像,这就是感官学习的重要性。0-6岁孩子通过感觉器官来学习,有感觉经验后才能提炼出抽象。
12 想象
想象也是人类倾向,人的本能。
人类倾向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倾向是人一出生就有的,所以我们要为孩子准备好环境,为了满足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各种需要。环境是不说话的老师。我们不是在教孩子,不教之教是通过创造环境来满足孩子的需要。帮助他成为他自己。倘若我们可以把人的天性和工作结合起来,那是最好不过了。
蒙台梭利说: 成人的幸福其实是与他童年时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我们的错误往往会落到儿童的身上,并给他们带来不可磨灭的痕迹。我们终将会死去,但儿童却要承受因我们的错误而造成的后果。对儿童的任何影响都会影响到人类的发展,因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就是在他童年心灵的敏感和秘密时期形成的。为儿童的权利所作的不断的和真诚的努力,将使我们能够发现人类的秘密,正如科学的调查使我们能够洞察众多自然界的秘密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