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去了一趟美国,感觉到了不少和国内不一样的冲突。回来便读了一本关于社会意识形态新书,名字叫《class》,是美国作家保罗 福塞尔写的。其实翻译过来叫阶级可能更直观一些,但是阶级这个词在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一个敏感肮脏的字眼,其性质和性不相上下,大多数人不想承认阶级是因为阶级是客观存在的,是因为害怕明确自己的社会地位,害怕被定义为下,或者劣等等。所以这本书的中文名字叫《格调》,也是一定程度想要避开敏感话题,其副标题为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其实这才是这本书真正想说的内容。
这本书一写出来就是命途多舛,其成为主流畅销书,并遭受着长时间的谩骂。其实想想,如果你在读书的时候发现书中描写的“赤贫”行为和你非常像。这种感觉好像被指着鼻子骂了,不骂回去就怪了。但是正是这样的一个问题长久以来人们刻意回避,不加重视,所以才造就了这本书一出来便骇世惊俗。但是另一方面我也佩服作者的胆识和洞察力,能够不顾他人的看法深入的剖析探讨这个话题。
社会的等级说到底并不是谁多富有,而谁又有多平穷,而是一种思考方式与价值观上的根本差别。比如中产阶级以下穿着上喜欢穿化纤等合成制品,而上流社会喜欢羊毛,纯棉以及皮革。这个例子其实很容易理解,但是我今天想说的话题和阶级有关,但不限于书中的内容。
今天我想说的是看完书之后对于市面上流行的廉价奢侈品的看法。现在国内非常流行廉价奢侈品,其廉价是相对的,大众接受范围之内的,较贵的用品。比如乔丹,耐克,mcm,beats,lv,阿迪达斯椰子。价格基本在几千块钱到一两万块钱。如果你是学生,或者挤地铁,那么这些物品一定再熟悉不过,有些是真的,有些是a货,还有人厉害到一身名牌,也让我觉得惊讶。
但是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这些品牌文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盲从的心里。因为身边的朋友都买这个,而这个品牌很贵,或者是很有名,所以为了证明自己的“富有”,有些花了大价钱,有些买了a货。
这里拿乔丹鞋举个例子,正常下来一双乔丹鞋的价格大约在两千多块钱。在鞋里的确算是不便宜。国内主要穿乔丹鞋的人群是学生,和年轻人(其中爱打篮球的居多)多数人买乔丹鞋的心理是,大家都穿乔丹鞋,因为它很酷,证明着我很有钱,所以很多人一双接着一双的买鞋。但是问题在于多数人并不了解乔丹鞋的文化背景。
我去美国一趟,穿乔丹鞋的基本上都是黑人。但是黑人的通常穿法是一个跨栏背心,一个宽松的花短裤,一顶球队的小帽子,走起路来拽拽的。反观中国学生,穿着一身脏了吧唧的校服,配上一双乔丹,鞋上再落一些灰,真的丑的没有办法看。在中国学校强制穿校服的背景之下,学生们不是在比有钱,而是在比丑。
毫无疑问,学校想要通过校服,制度等一系列手段抹掉阶级的痕迹,好让所有学生都用自信。可是事实上这种手段恰恰增长了阶级之间的差异。从比文具到鞋到衣服书包,这些大多数廉价奢侈品在真正的奢侈品里丝毫不值得一提,但是收到了学生的追捧,一是因为便宜,二是因为知名度高。这些奇怪背景的奢侈品非常流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同学的父母很可能就是突然富起来的一代,他们还保持着原有的作风,这些品味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为了证明自己摆脱贫穷与落后,穿的要是让别人知道的,未必是好的,因为他们害怕别人觉得他们穷,害怕out。像耐克这样的牌子,其中有着大量的人造纤维,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劣质的标志,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乐此不彼?因为耐克的标志足够大,不怕别人不知道。这就和书中的下流中产阶级大多不愿意承认阶级的存在道理是一样的,这些廉价的奢侈品实在是欲盖弥彰。其中不健康的攀比折射出的是非健康的价值观。
另外一方面说,这些滥用奢侈品的人们每天挤着地铁,穿着20块廉价的衬衫,吃着盒饭。本身来说对于奢侈品的品牌也是一种打击。奢侈品的可贵之处在于一种身份的标示。当越来越多的人模仿,滥用奢侈品,这个品牌往往就和这样一个人群联系在了一起,失去了其原本的高贵地位。而一个奢侈品失去了其地位,最受损失的其实是这些消费奢侈品的人本身。
所以,了解自己的穿搭风格,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