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有没有关于如何体悟天道的描述?
当然是有的,而且有两处就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悟道的方法。
第一处我已经在总纲解析里说过了,就是:
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所敫。 不明白的可以再回过头去看看这段的解析。
第二处明显地指出如何“为道”,也就是: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乃至于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
此处应注意《道德经》在此句后面的句子应不是老子写的,而是注解。因为竹简版《老子》,只有这一句话。后面的取天下之类的废话,应该是后人加上去的,而且严重曲解了老子的原意。所以读《道德经》,如果有矛盾的地方,就要从总纲中体悟,有所取舍。
这一段其实就是在教人们如何悟道。南怀瑾大师的理解比较接近了,但还是有不太准确的地方。我将南师的理解摘录如下:
南师的理解
“为学日益”,什么叫学问?学问是靠知识、读书、经验,一点一滴慢慢累积起来的。今天懂一点,明天再懂一点,后天又懂一点,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的收获,这就是做学问。人为的学问是有为法,是有为之道,要慢慢累积增加起来,不是一步登天。
“为道日损”,学道与做学问相反,是要丢掉,“日损”就是一天丢一点,明天再丢一点,什么都要放下丢掉。修道的人,经常笑自己,一方面有欲望学道,一方面又不肯放弃读书,爱读书就是最大的欲望。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一切都空,空到了最后连空也把它空掉,空到一无所有;然后无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文字很简单,意义也很简单,一说就明白了。问题是,做起来很难!如何能够把自己损之又损,放弃了又放弃,放到了一无所有之处,才能到达无所不知无所不有的境界!
老子在这里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能够学问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两种能力:“提得起”是做学问要“为学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为道日损”,一切放下。但是普通一个人,能够具备这两种能力,两种智慧,两种勇气,所谓智勇双全,就太难了。普通的人,叫他做学问,才用功读了一个礼拜的书,便觉得很累,就停下来去玩了,为学不能日益。去修道做工夫的话,放不下,刚打坐几天,又觉得一天到晚坐着,淡而无味,浪费时间,也要跑出去玩玩,所以“为道日损”也做不到。因此,一般人多半都在为学未益、为道未损的情况下,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就那样过了一生。这就是我们读了《老子》以后,自己应该反省的地方。
我的理解
南师对于“为学”的理解是毫无疑问的正确的。但对于“为道”,则有所缺失。为道日损,日损的是什么?
南师说是损的欲望。但从道的总纲“恒无欲,以观其妙也,恒有欲,以观其所敫也”这一句来看,实际上应该损的是心念。也就是损的是过去的心结,不好的习惯,这样就不会受到那些过往的错误认知的影响,就能从全新的视角去观察体悟“道”。这样对于任何自己执迷的,不明白的东西,都能体悟到背后真正的含义。每日吐故纳新,自能勇猛精进。最后对于世上万事万物都会了解通透,达到“无为”也就是“恒无欲”的境界。一旦到了“无为”的境界,做什么事都会遵循道的原则,也会知道遵循“道”的原则应该做什么,应该不做什么。
“欲”翻译为欲望就缩小了老子的道的范围,这不是他的本意。这里的“欲”准确来说是杂念。南师的理解就限定在欲望上,是相对狭隘的理解。
我相信南师的打坐冥想是到了一定境界的。但这一点知见障可能会阻碍他往更高的“无为”境界去精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