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个人叙事和宏观历史的狭路相逢

个人叙事和宏观历史的狭路相逢

作者: 我的喜欢是蓝色的 | 来源:发表于2018-12-12 15:44 被阅读10次

    打开《我们台湾那些年2》,看着70后的作者笔下的台湾,我总会回想起大学读书时候在图书馆港台资料库里收集的那些台湾文学史论素材。当繁体竖排的台版书中记录的历史大事件变成个体细枝末节的生活常态,我有种莫名的亲切。

    2009年,台湾青年廖信忠因工作关系,被公司派到上海。那时他开始在天涯上更新自己在台湾的成长史,结果写出了《我们台湾这些年》系列,畅销百万册。那年,他刚好30岁。一直觉得书和人一样,突然的走红是需要运道的。前些日子有篇爆款公号文叫《中国没有暗网,但有天涯论坛》,1999年天涯论坛诞生,在那个没有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的中文社区黄金十年,天涯见证了太多大神的诞生。廖信忠可能没想过一时兴起写的台湾生活居然成了热帖,最后集结成册变成一时的现象级畅销书《我们台湾这些年》,他本人也辞职成了一名专职作家。从《我们台湾这些年》到《我们台湾这些年2》又过了5年,期间他没有新书出版也没有工作,靠版税在上海生活。我手中的书是台海出版社于2018年4月出版,从2009年到2018年,已经过去11年,随着两岸的逐渐开放和台海局势的重大变化,2009年的百万册神话应该无法再现,但时隔多年再读该书还是有一定的意义。

    与《我们台湾这些年1》按照时间脉络去记录台湾的变化不同,《我们台湾这些年2》是以专题的形式讲述了30年来台湾现代化进程中的大事件和小八卦,比如台湾的开放、蒋氏家族、台湾过去的政治教育,禁歌与禁书等。这是一个宏观叙事逐渐隐退的年代,我们更乐于基于个人的体验来给这个时代定义。最有说服力的例子莫过于最近刷屏的“时光博物馆”,当人民日报都选择以满载80后90后回忆的各类物品来回顾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个人化叙述的崛起是如何重构历史和定义时代。这一趋势也可以解释为何当年一个台湾青年在天涯上的闲侃如何变成热帖。

    从小学起宝岛台湾就是一个政治意义上的词汇,我们知道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背诵过《美丽的日月潭》和余光中的《乡愁》、到了中学开始追台湾的偶像剧和流行歌曲、去台湾旅游买台货也成了一时潮流,然而我们对台湾的了解依旧是非具象的。就我本人而言,我读的史料中涉及过原住民问题、美丽岛运动、复杂的派系斗争,但落在纸上的依旧是宏观而缺乏血肉的论题。当我打开《我们台湾这些年2》,听廖信忠绘声绘色地描述如同嘉年华的党外街头运动、关于吴凤的另一个故事、眷村的凄凉老兵、小学课本里的政治教育,这种出于私人体验和民间谈资的讲述方式为我们的历史建构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和活泼的生命力。

    小小的“我”似乎与历史大事件无关,对历史走向的影响隐而不显,而“我”正是历史事变的承受者,历史的风涛激浪触发了个人经历的苦乐悲欢。书中对历史波潮中寻常个体生命价值的凝视、亲近、理解与尊重,由此叙述小人物与大历史之间相互嵌合、缠绕、映照、反衬等等复杂奇妙的种种关联,对于读者来说,是以一种更讨喜的方式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

    于是我们在廖信忠的带领下,以一个台湾普通青年的记忆走过台湾现代化的30多年。龙应台说一个人的记忆就是他的尊严。看完廖信忠记忆中的台湾,我们才知道大家都不容易。两岸有不同的历史记忆,也有相似的苦难经历,台湾不是自古以来的台湾钱淹脚目,大陆的经济腾飞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果。我们彼此有误解,彼此有想象,这些都值得认真对待,值得放下成见来倾听彼此。而倾听则是宽容与理解的第一步。

    所以,感谢廖信忠,感谢他带给我们对私人性的记忆重建,为我们这个同样复杂而多元的社会保存了生活的肉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个人叙事和宏观历史的狭路相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bcp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