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进步,我国大多数社会事业均经历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时期。在教育、学术领域,相对于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而言,我国的社会科学发展步伐确实明显缓慢而沉重。这既有社会科学自身属性的原因,也有其外界评价带来的影响的因素。比如,相对于自然科学林林总总的学科和数不尽的课题,社会科学所包含的学科和具有时效性的课题明显少得多,这是自然科学自身属性的原因。另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知也让社会、人文学科在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时代难以成为真正的显学,这是外因。
尽管如此,我国的社会科学事业依然在这段时间取得不俗的进步。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社会科学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80年代—新世纪前10年:对来自西方的社会科学全盘吸收和消化的阶段;新世纪第二个十年至今:对西方社会科学开始有批判性的评价并尝试融入一些中国思维、中国文化的阶段。第二阶段,也就是尝试向社会科学中注入中国思想元素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初小心翼翼的质疑,后来对西方一些社会科学理念的明确反对,再后来一些带有明显融入中国文化因素新的见解、理念慢慢出现。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竞争态势对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不难理解,中国的快速成长,使得美国不遗余力采取各种遏制政策,包括在学理上质疑中国的历史、民族、疆域的传承的正当性,挑起民族矛盾,甚至质疑政体的合法性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便产生了自上而下的,以及自下而上的动力在社会科学学理层面对自身正当性的维护活动,当然如果能够做到同时对对手进行反击那就更好了。特别是特朗普的总统任期期间(2017-2020),为在学理及舆论上反击美方对中国的遏制,中国社会科学界,特别是国际关系领域、政治学领域以及经济学领域,加速形成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到如今,我们基本可以说社会科学的一个中国学派正在形成之中。
除了各种外部条件的齐备之外,一种具有某种特色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必然是大量的学者皓首穷经的劳动成果的汇集过程。在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形成过程中,涌现出诸多各学科的领军人物,借助现代传媒手段,特别是年轻人喜爱的网络媒体,快速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并对相关领域的年轻学者起到很好的激励、引导作用。这些起到领军作用的学者包括,国际关系领域的金灿荣、闫学通、张维为,经济学领域的温铁军、卢麒元,政治学领域的王绍光、张文木,年轻少壮派的范永鹏(政治学)、王文(国际关系)、沈逸(国际政治、网络空间治理),台湾学者吴启讷(历史学)、朱云汉(国际政治经济学)等等。
这些学者在学术层面有一些共通的特点,比如,他们的早期求学专注于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的学习,因为身份原因,他们对中国国学、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思想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研究,而在其学术思想趋于成熟的阶段,尝试将中国传统思想元素融入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中。比较典型的案例有:金灿荣的儒家文化特点与工业化相契合论;张维为的中国古代天命观、天下观以印证中国当前政体有比西方普通理解层面上更高的正当性;闫学通的道义现实主义应该作为现代国际政治的普遍准则;范永鹏的中国传统天下大同思想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的契合;卢麒元对盐铁论、汉武帝抗击匈奴而引出的对现代财税政策的思考;朱云汉对东西方历史主线对比而得出的人类进步史是东西方互相追赶的过程的论断;吴启讷基于中国历史事实而对深受西方史观影响的新清史、内亚史观的反击等等。
以上所述的以中国思想元素对现代社会科学进行丰富,可以视为中国学派对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第一个积极意义。此外,中国学派的形成还有第二个积极意义,那就是起到指出一些西方理论家有意无意回避或扭曲的事实与观念的作用。源于西方的社会科学在内容及思想体系上已经枝繁叶茂,形成了一个涵盖范围庞大的系统,但不能否认它存在一些认知的盲点,或被忽略,或被一定程度扭曲。而这样的认知,不但在西方国家(包括日本)被广泛接受,而且在对奉西方思想为圭臬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及地区更被当作真理追捧。这些观念上的盲点包括:忽略甚至掩盖殖民掠夺是众多发达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忽略美式霸权的本质是一种新型殖民体系;漠视许多前殖民国家的罪行(特别是genocide)的反思与追溯;忽视民主、自由、人权等现代社会科学基本概念的现实局限并过分夸大这些观念的现实作用;避谈甚至批评集体主义的积极作用等等。与自然科学结论的放之四海皆准有所不同,社会科学性本来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特定历史阶段的思想、认知体系。因此,对现有社会科学体系的严肃的、系统的、有依据的挑战与质疑是这类学问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西方社会科学的一些基本观念近年来少有质疑本就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如今,中国学派的形成客观上起到了指出国王没穿衣服的那个孩童的作用。笔者觉得,这一意义甚至更重要于前述第一点意义。
与以往的情况不同,当代中国的社会学学者传播其学术成果的方式已经不仅限于学术渠道。他们更多借助大众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媒体形成广泛的影响力,以至于形成明星级别的光环,广为大众所知。但是,毋庸讳言,这些学者,包括前述的起到领军作用的学者,其影响力目前也主要限定于国内。尽管如此,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国外(特别是欧美日)的学术界已经开始越来越无法忽视来自中国的不同声音了。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国力的持续增长,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在国际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强,甚至于有潜力发展为一股重要的思想流派。对于这一天,笔者倒是乐见其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