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狭颂
狭长甘肃的东南端,极力想融入大陆腹地而努力向东延伸的西秦岭余脉,与由南绵延而来的岷山山脉交汇,形成重峦叠嶂的陇南山地。山地雨水丰沛,孕育出诸多河流。大大小小的河流,冲出高山深谷,在山峦平缓处,滋养出一小片丰美温润的土地,被称作“陇上江南”的徽成平原。公元890年,因养马能力出众的嬴氏部落首领被分封至此,称“秦”。秦地牧草茂盛, 秦人便在此给王室养马,为秦配备军队提供保障。此后,秦人正是从这里出发,600余年间,横扫六合,一统天下。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悠久的历史沿革沉淀出这块土地凝重丰厚的文化特征。西狭颂,便是这其中的吉光片羽。
《西狭颂》民间俗称《李翕颂》,也有称《惠安西表》,篆刻在甘肃陇南成县西天井山鱼窍峡一处崖壁上。《西狭颂》这一名称源自宋代曾巩。他在《南丰集》中称此刻石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此后大多文献中便沿用此名称。
《西狭颂》正文共385字,颂文主要记述了东汉武郡太守李翕修治西狭路的经过。由当时的“从史位”的下辨道(今成县)人仇靖撰文并书丹。
李翕于东汉灵帝期间在武都郡任太守。当时的武都郡,辖区除含现在陇南地界,还包括现陕西凤县、略阳等地,郡治所在的下辨道(今成县),在其辖区偏北,其大部分辖区在南在西。由于西秦岭隔阻,武都郡进入关中乃至中原,西去河西,北上秦陇,以至经略西南辖区,都必须出西狭,然后沿西汉水或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西狭是武都郡出入的咽喉要道。
西狭所在的天井山地势险要,今天进入其中,仍见危崖耸峙,谷深水急。碑文中记载“ 郡西狭中道,危难阻峻,缘崖俾阁,两山壁立,隆崇造云,下有不测之溪,阨芒促迫,财容车骑。进不能济,息不得驻,数有颠覆霣隧之害,过者创楚,惴惴其栗。 君践其险,若涉渊冰。”太守李翕赴任后,立刻意识到“今不图之,为患无已。”并迅即部署。修建西狭道的过程是非常困难的。“鐉烧破析,刻刍磪嵬,减高就埤,平夷正曲,柙致土石,”经过艰难整修,西狭道“坚固广大,可以夜涉”。自此,天险变通途,要道达四方。
西狭道得以修建,源自于李翕施政为民的悲悯情怀,同时,李翕作为能吏,在任期间,励精图治,颇有建树,《西狭颂》碑文中记载:李翕“为人先之以博爱,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不肃而成,不严而治,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朝中惟静,威仪抑抑,督邮、部职不出府门,政约令行,强不暴寡,知不诈愚,属县趋教,无对会之事;”当时的武都郡不仅吏治清明,而且经济富足“谷屡登,仓庚惟亿,百姓有蓄,粟、麦五钱。”这些为西狭道的修建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两汉时期,汉赋成一代文学之主流,《西狭颂》作为一篇颂扬时任官员德政的文章,恰当的把握了赋颂的度,摒弃了汉赋辞藻华丽,雕琢堆砌的特点,以小赋的形式,简约铺陈,凝练语言,议论叙事恰当中肯,毫无阿谀之气。因此,《西狭颂》还具有了溯及东汉时期武都郡及周边郡县的开发治理、栈道修治、贸易往来等研究的史料价值。
当然,今天看来,《西狭颂》最主要价值的来自于它的书法艺术。《西狭颂》是一部珍贵的汉隶真迹书法作品。被奉为汉隶之圭臬的杰作,在中国书法史占有重要的地位。
《西狭颂》摩崖颂碑呈长方形,由额、图、颂、题名四部分组成。上额篆额“惠安西表”四字,额右下方刻有黄龙、白鹿、木连理、嘉禾、甘露降及承露人图像,称为“邑池五瑞图”,象征李翕主政期间政通人和,五谷丰登,万物祥瑞,是对碑文的形象补充,亦是东汉摩崖石刻艺术中的佳篇奇构。其左是正文,后面是题名。
东汉建宁时期,距秦始皇统一后推行“书同文”的小篆字体已有近400年,其时,官方通用文字已由“秦篆”完成了向“汉隶”的过渡,呈现出规整、匀称、中和的成熟之象。至汉灵帝时,东汉虽已近强弩之末,但顺承强秦大汉一统江山之势,依然呈现着秦汉文化的宏阔之象。《西狭颂》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其碑文结体方整雄伟,庄严浑穆,笔力稳健,兼备蓄势待发之气韵,于方整中又带圆融,敦厚笃实,气韵浑厚,气魄宏伟,给人以稳如泰山、重如磐石的感觉,堪称隶书之典范,汉隶之正宗。更宝贵的是,同为东汉三大摩崖石刻,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的《郙阁颂》均已被从原址剥离迁移至室内,唯《西狭颂》存留于原址,保留着原貌。
今天的天井峡,依然青峰叠翠,溪清林茂,当我们沿着幽谷清溪,穿过崖壁峰间重建的栈道回廊,在斑驳耸峙崖壁的石碑之前,《西狭颂》沐日月光辉,得山水荫护,历1800多年而熠熠生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