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英俊、举止完美无瑕的悉达多给大家带来了欢乐,他的心中却开始滋生不满和焦渴。
同是婆罗门之子的悉达多和果文达一起在修习中长大。悉达多出众的一切让果文达深深喜爱倾慕,决心一生追随他。
然而,举止完美无瑕、给大家创造欢乐的悉达多自己并不快活,总感觉到心灵不安。
他心中开始滋生不满,感到父母的爱,好友的爱不能永远使他幸福、平静、满足,别无他求。
他虽然学到了那些聪明婆罗门的智慧和精华,但他的精神依旧焦渴。
一天中午,他看到几个沙门途经他所在的城市去朝圣。那是三个皮包骨头、毫无生气的苦行僧,风尘仆仆,肩上带着血迹,近乎赤裸的身子被太阳晒得焦黑。
悉达多有了新的想法。
他决心离开家,去做一个苦行的沙门。打定主意后,他走到父亲房间告别。父亲却用不耐烦的沉默拒绝了他。
悉达多固执地站在那,整整站了一个晚上。当父亲意识到悉达多宁愿死掉,也不会放弃自己的打算时,只好无奈地同意了。
晨曦中,悉达多迈开麻木而僵硬的双腿,离开了依然寂静的城市,心有灵犀的果文达已在路边静静等他了。
他们追上了那几个苦行僧,悉达多把自己衣服送给了街上一个穷婆罗门,只系着一块遮羞布,身上披了条披巾。
他每天只进食一次,从来不吃煮过的熟食,28天后,腿上和脸上的肉渐渐没了。
变大的眼睛里闪烁着炽烈的梦想,枯瘦的手指上是长长的指甲,下巴上是干枯蓬乱的胡子。
遇见女人时目光变得冰冷,穿戴华丽的人士,商人做买卖,贵族出城打猎,妓女搔首弄姿,医生诊治病人,情人卿卿我我,母亲给孩子喂奶……
所有的一切他都不屑一顾,在他眼里都是欺骗,散发着谎言的恶臭。世界之味苦涩,人生即为磨难。
悉达多此时的目标是:摒弃渴求,愿望,梦想,乐与苦,以实现自我消亡,达到无我的境界,为变得空空的心觅得安宁,在摒弃自我的思索中等待奇迹出现。
他头顶直射的烈日默默站立,皮肤灼痛口干舌燥,一直站到不再感觉到疼痛和干渴。
雨季中,他任水珠从头上滴落,直到双肩和两腿不再感觉到寒冷,变得僵硬麻木。
他蹲在荆棘丛中,灼痛的皮肤淌出血,溃烂的伤口流出脓,他木然地待着,直到血不再流,皮肤不再感到针扎般的灼痛。
然后他修习屏息敛气之术,一直练到很少有心跳。
在最年迈的沙门的教诲下,他苦修摒弃自我。他的灵魂变作苍鹭,变成死狼,他扼杀感官,泯灭记忆,化自我为成千上万陌生的形象:动物、腐尸、石头,木头,水……
他学会了脱离自我的许多途径,经历了通过冥思苦想,摒弃自我之路,做到了无思无念,头脑空空。
然而尽管这些路径都引导他离开了自我,可终点却又总是回到了自我。他重又感受到业已完成的轮回的痛苦。
果文达跟他走过了同样的历程和磨难。
但是悉达多又被新的疑惑困扰,他觉得自己没有真正摆脱轮回。
两个年轻人和三个沙门苦修了将近3年,突然传来了一则消息:
一个名叫乔达摩的人,一位佛陀终于出现了,此人克服了存在于自身上的尘世之苦,终止了再生之轮的旋转,正带领着徒众云游四方。
关于佛陀的传闻悦耳动听,散发着迷人的香味,悉达多和果文达决定去聆听教诲。
当他们来和老沙门告别时,看不起佛陀的老沙门却勃然大怒,还骂起了粗话。
悉达多走到老沙门面前,聚敛起心灵的力量,用目光捕捉住老沙门的目光,以此蛊惑住他,使他出声不得,丧失了自己的意志。
老头果然默不作声,眼神呆滞,意志瘫痪,面对悉达多的法术无能为力。悉达多的意念完全控制了他,使他不得不执行他的命令。
如此一来,老沙门只好连连鞠躬,做出祝福的手势,说着一路顺风之类的送行祝愿。
两个年轻人也鞠躬答谢老人的送别和祝愿,边行礼边离开了他们的修行地。
半路上,果文达惊叹于悉达多的神奇,悉达多却对掌握在水面上行走这类的法术不以为然,因为他已经做到了。
……
《悉达多》这个印度故事讲了一个禀赋非凡的年轻人成长、发展、成熟,通过毕生探索、发现,直至垂暮之年,终于实现理想的漫长过程。
主人公背井离乡,只身到尘世间流浪,体味人世的苦乐艰辛,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以求认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因篇幅有限,接下来将继续讲述悉达多以河为师,悟道成佛的深意故事。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来到人世的几十年都是一场修行。愿更多朋友从这位圣人的亲身经历中,得出更有益的启示和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