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的事越来越多,不得不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多到做不完,多到决定不做完。然后人们就开始想办法,开始试着做“时间管理”,希望可以通过时间管理来充分利用时间,完成更多对自己而言更有意义的事情。我也有很多想做的有意义的事情,也希望可以让我的时间利用的更有价值,于是近几年也在时间管理上进行着探索,在此总结下我所经历的时间管理。
第一阶段 尽我所能,充分利用
这个阶段主要是在学校的时间,从大四考研到研一学习各种专业知识,都是属于这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时间管理方式简单粗暴,就是学。据我在那个阶段使用iOS软件iTimeLogger统计,研一上学期,曾经有一个月我在学习上所利用的净时间达到了200小时。200小时是什么概念?就是每天有将近7个小时的时间不溜号、不看手机、不想其他的,就用来学习。这足以让一个基础不那么好的同学打好相关的基础知识,同理也足以让一个非本专业的同学可以跨专业考研成功。
这些时间大都让我用来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看专业课相关的书籍,很多“豆瓣九分以上的计算机图书”的这种书。每天都在为了让记录的时间更好看一点,努力的多看书。
我承认,在研一上学期以后就很难达到这种一个月200小时的净学习时间了。我也很疑惑,为什么在学生阶段的那个时间里可以达到如此高效的时间利用,为何之后就做不到了呢?直到前一段时间阅读了《奇特的一生》,书中介绍了柳比歇夫的一生。柳比歇夫是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他每天精准的记录下自己的时间花销,精确到一刻钟。这些统计让他可以更精准的掌握自己可以完成多少事情,并合理的设定并实现目标。书的后记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许多实干的、有远大抱负的年轻人对柳比歇夫这一十分明智的、合理的时间统计法很感兴趣,指望这个方法带来成效。这种愿望里有某种不对头的东西,某种柳比歇夫所没有的————就像我已在小说中一再强调过的,与柳比歇夫、与他的时间统计法毫无关系的东西。 问题就在于:一个人只有向自己提出远大目标时,这个时间统计法才成立。”
这段话解答了我的疑问,学习阶段的我可以使用并坚持这个统计法,是因为这一短期阶段的任务目标简单而明确,这个阶段具有目标性,为了完成这个目标,这个时间统计法是可以成立的。而到了实习、工作阶段,就会由于掺杂了更多的学习以外的东西、目的不再明确而不再完全适用,只能另辟蹊径。
第二阶段 对事不对时
走到第二个阶段完全是个意外。我本来在寻找一个更优秀的时间统计软件,可能使用起来更快速,可能记录起在做的事情更便捷。我找到了传说中的OmniFocus,说它是传说中的并不为过,因为很多人都在各种文章里提到了这个“时间管理”神器。所以作为希望找到更好管理软件的我自然不会错过。
最初尝试过很多方法在OmniFocus里加入统计在做事情的时候具体花费了多少时间,但是,很不幸,都失败了。因为OmniFocus压根就不是这么一个工具。为了用好它,我也只能去学着用它的方法去使用它。恰好那个阶段开始了实习,有了一些“复杂”的工作环境,这时它的优势也就显现出来了。OF的本质是一个GTD工具,有一整套“简单”的GTD理论做支撑。
这个理论概括起来是指把所有未竟之事收集起来,将他们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或者丢掉。然后根据你的工作环境的变化,对行动进行分类并完成这些行动的一个理论。完整的理论要佐以两分钟原则、每日检查,将来也许清单、推迟等具体的工作方法。这些具体的、可执行的方案可以参考《搞定》系列图书。在这里只选择其中一部分进行介绍。
《搞定I》里提到了一种管理方法,在《小强升职记》中叫做衣橱整理法。这种管理方法要求把所有要做的以及没做完的事情都收集起来,就像收拾衣柜的第一步是把所有的衣物都摊在床上,然后再进行分类一样。把所有想做没做完的事情收集起来的地方称之为收纳箱(inbox),在把事情都放进收纳箱以后,要做的就是把收纳箱里的事情安排好。但是一定要克制住想去行动的念头,这个阶段就是在收集、整理事情,把事情变成了具体可执行的步骤可以增强执行力,比如。。在你整理的过程中想要去把这个行动完成就是最好的证明。不在整理事情的时候做事情一方面可以尽快的把事情都安排妥当,还可以避免每次安排事情的时候都被行动打断。就像在《重构》书里所介绍的将编写代码与修正代码分成两种不同的工作,就像戴着两顶不同的帽子,你要始终记着你当前在做的事情。这样可以让你以最高的效率完成受伤的工作。
在GTD理论中除了收集未竟之事,还提到了对人生目标的考虑。从大方向到具体行动上我理解有人生规划、近年规划、年度目标、项目目标、具体行动的目标,低层次的服从于高层次的,高层次的目标指导低层次的任务。因此可以根据自己对个人的定位匹配出具体的想要做的事情。比如如果你的大目标里,根本就没有知识丰富这一项,那么你的具体任务里安排读书就是在浪费时间。按照这样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在中多事情中选择出自己真正想要去做的事情,并且暂时忽略掉其他事情的干扰。
在花了很长时间研究、使用OmniFocus和GTD后,我开始发现我“被骗了”,因为这根本就不是时间管理,而是事件管理。GTD可以帮我知道我需要做什么事情,但是还没办法完全解决我什么时间去做事情。举个例子,前一段在学校放羊,每天不再检视事件列表。列表上的事情还是一个都做不成。
虽然被骗了,但是还是觉得这个被骗是值得的。GTD提供了一种“有目的的完成事情”这样一个思路,这个思路可以让我们以事件本身、自己的目的本身为目标去做事情。而不必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假装很忙”上。还告诉了我们,及时的把一个大的,看似完整的一个事情拆成具体的,可以执行的行动的时候,我们可以有更强的执行力。
而在具体执行的时候,番茄工作法的25分钟时间限制也会对GTD的执行大有帮助。在完成一项具体的行动的时候,在身边放一个计时器,以25分钟为例,当你知道你的即时通讯工具在即使25分钟内你不回消息也不会发生任何事情的时候,就不去关注他。一切“突发事件”都等到25分钟之后再去处理,(虽然很多时候你发现。。并没有什么突发事件)这样就保证了至少25分钟的专注执行时间,从而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第三阶段 渐入佳境
第一个阶段的我学会了充分利用所有的时间,但是难免会导致工作、生活有些失衡。第二阶段的我虽然误打误撞,不过好在学会了以项目为中心,以目的为中心的思考任务的安排。但是会由于有些时候荒于坚持,而有些脱离“心如止水”的境界。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该做的事是,渐渐熟练的使用这种目标导向的事件管理方式。配合番茄时钟等时间管理方式,根据自己的工作内容不断的调整自己的context、寻找自己的愿景。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更明确的目标和更舒适的工作环境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