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心血来潮和大学同学聊天,她问我在干嘛,我说工作呗。
我吐槽她最近连个朋友圈也没发,她说把朋友圈关了。
为什么呢,主要还是看别人的状态,心里会不由自主地拿自己做比较。
仔细想想,确实哦。
A姑娘又瘦了、B同学去旅行拍了好多意境深远的照片、C和相爱的人领证了、D拿到了某项大奖……
莫言在《晚熟的人》里说“人总爱跟别人比较,看看有谁比自己好,又有谁比不上自己。”
所以我也会下意识想到自己,在还没察觉到攀比心理的时候,当天的快乐指数已经稍有降低,莫名觉得自己怎么一事无成。
01
朋友圈是一张晴雨表,记录自己生活的同时,喜怒哀乐都会被展现出来。
年轻的时候想说得很多,一点点新奇的事情都想发条动态。
之后便时不时看看别人给不给点赞?有几个评论啊?某某竟然跳过我给共同好友点赞,真是令人气愤!…
然后又在第二天或第三天有删掉那条动态的冲动,纠结之后点删除,并告诫自己冲动的时候千万不要发朋友圈。
现在经历越多,却愈发不想说话了。
我的朋友圈里人五花八门,大部分人都是和我一样的普通人,有互联网、体制内、自己做点小生意的……
印象深刻的是,大学英语俱乐部认识的朋友在定居国外后,借着充足的假期把欧洲旅行了个遍。
而我看着眼前的电脑,耳边噼里啪啦的敲击键盘声,不由得感叹真好啊。
替她开心的同时,也很羡慕,但自己又无能为力。
02
之前和朋友出去玩,除了看风景就是找地方摆pose,想要留一两张好看的照片发动态,于是一遍遍搜拍照姿势。
这样就本末倒置了,好不容易远离城市的喧嚣亲近大自然,钟情于好看的pose和优美的文案反而错过快乐吸氧的一天。
我想起朋友的操作,于是也开始试着关闭朋友圈,一天两天,一周两周……
偶尔想起来刷刷,就像看一档真实的综艺节目,只是这节目足够真实。
但是有一个问题,当我有事情记录时,别人看到会点赞,但看到她动态时已经是周末了,攒到周末再点,总感觉怪怪的。
为了避免朋友认为我不喜欢她,我又学着发私密动态,过后三天再公开。
这样想了解我的朋友会去我的主页查看,同时不会制造一种我不喜欢她的假象。
03
戒掉朋友圈的过程,还是改不了要看看别人的动态,但时间久了就没那么多好奇心了。这个过程里我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
1.读书、思考
2023年1-6月认真读了12本书,思考自己的原生家庭,从不同角度看和家人之间的关系,考虑适合自己做的事情。
不如观自在看清了一些事实,最终归结于即使再爱一个人或被一个人爱,只有自己才是值得依靠的。
之后用一句话概括了每本书的内容,脑袋里有东西,阅读种下的种子肆意发芽,慢慢地想要记录下来自己的思想。
2.专注写作
写作同读书一样,是一个逐渐了解自己内心的过程,途中阅读和思考是向内求索必不可少的过程。
回头看,惊奇地发现已经我已经原创了将近40篇文章长文。认识了很多喜欢写作的朋友。这条路虽然望不到头,但是值得往前走。
3.认真工作
关闭朋友圈以后,我更加关注自己,可贵的是内心却愈发充盈,做事效率也有提高,不再纠结于别人找到的工作比我好,毕竟找好工作就像找对象一样难。
“人跟人的生活节奏不一样。有人3分钟泡面,有人3小时煲汤,有人的外卖已送达,有人刚切好蒜苔和肉。”
每个人的花期不同,不必焦虑有人比你提前拥有。这世界很好,但你也不差。
致所有人,平安喜乐。
图/部分来源于网络
文/不如观自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