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第39天《乘马 第五》篇第6段
原文阅读
黄金者,用之量也。辨于黄金之理,则知侈俭;知侈俭,则百用节矣。故俭则伤事,侈则伤货。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侈则金贵,金贵则货贱,故伤货。货尽而后知不足,是不知量也;事已而后知货之有余,是不知节也。不知量,不知节,不可。为之有道。
字词注释
[1]用:用度,费用。量:计量。
[2]辨:辨别,明白。
[3]侈俭:指国家财用的奢侈或节俭。
[4]节:调节平衡。
[5]伤事:妨碍生产,抑制生产,从而不利于各种生产事业的发展。此指朝廷用度过少,资金控制过严,便会妨碍生产发展,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伤,妨碍,不利。事,主要指宫殿、台榭、车舆等方面的建造,是上层社会的消费活动。
[6]伤货:浪费物资,对商品资源不利,从而伤害到财货的生产。又指商品价格太低,生产财货的积极性就会减低。或指浪费物资,损害商品资源。
[7]金贱:不重视将黄金作为生产投入。
[8]货贱:指生产的物资太多而不被重视,不能使物尽其用。
[9]货尽:指物资用完。
[10]事已:指生产完成。
【译文】
黄金是计量各种财政用度的工具。辨明了黄金可以作为财用工具的道理,就可以用来测知国家何时奢侈和何时俭省,懂得了何时奢侈与何时俭省,各项用度就能得到适度的满足和调节。国家用度过少,对举办各项事业不利;过多,对商品资源不利。因为,国家用度过少,黄金不被重视作为生产资金投入而价格低廉,金价低会挫伤生产积极性则各项事业就因材货短缺不好办,故对各项事业不利;国家用度过多则使黄金价格抬高,金价高则商品货物得到大量生产而使其低贱,故此不能物尽其用而造成浪费,所以对货物资源生产不利。等到各种商品物资消耗殆尽,才知道不足,这是不懂得国家用度需有一个适当用量的原故;等到各项事业完成后,才发觉商品资源过剩,这是不懂得国家用度要有一个适度耗用限额的原故。不懂得适当用量,不知道适度限额,都不行,而要懂得这些原则。这是有规律可循的。
核心内容解读
“黄金者,用之量也。辨于黄金之理,则知侈俭。”这里已经明确了,黄金是国家用来计量财富的工具,黄金成了普遍的价值尺度。而且金价的波动以黄金的供给以及其他商品供应的比例为据,。他很重视黄金的作用,因为可以用它来调节国家各项开支用度。这是《管子》及其之前众多关于货币的理论之一。
本段内容明确指出了货币与经济的关系:“俭则伤事,侈则伤货。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侈则金贵,金贵则货贱,故伤货。” 国家用度过于节俭,对事业发展生产极其不利;过于奢侈又对资源不利,甚至可能会危及国家的基础。
这里,实际上也是阐述了通货紧缩(俭)与通货膨胀(侈)给社会造成的重大影响。也就是说,通货紧缩状态下生产会停滞;通货膨胀状态下财产的价值会遭到损毁。通货紧缩状态下货币升值,导致生产无法走上正轨;通货膨胀状态下货币贬值,商品变得便宜,导致流通受阻。只有在节俭与奢侈寻找到一条适中之道,才能保障不断刺激经济的繁荣和资源的合理使用。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黄金的货币性
对于黄金的货币性的认识和黄金货币的普遍使用,在中国是战国之后的事情。关于黄金的货币性,中国古典文献都有所记载。比如,《管子·国蓄》说先王“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史记·平准书》记载:“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汉书·食货志》记载姜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其中有“黄金方寸,而重一斤。”从这些记载可以认定,黄金,至少在中国西周时代,就已经作为了货币。
但是,大量使用黄金,则是在进入战国以后。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孟子在周游列国时,就多次拒绝或者接受各国相赠的黄金。比如,当孟子到齐国时,齐王送他黄金100镒,他未收;而宋国国君送给他70镒、薛国国君送给他50镒,他却都收下了。当他的学生问他为什么区别对待各国国君对他的待遇,孟子回答说收受财物是要有原则的,接受薛国国君的赠金,是因为知道有人要谋害自己,需要用这些黄金来置办军备以防身。可见,那时的黄金已经是用来作为购买物品的手段。
据中国学者统计,在记载了中国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约240年的历史的一部国别体史学名著《战国策》(又称《国策》)中,记载了53次(去掉重复的)使用黄金作为货币的史实。
由此,有学者得出结论:春秋战国时的黄金已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贮藏手段在史料中虽未明确涉及,自然也是应有之义。
但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黄金的价值却要低于白银,因为,先秦时期的黄金产量要远高于白银,而且,黄金在自然界因不易同其他物质化合,虽然稀少,却比较容易开发。这就使得黄金早期的价值不仅要比白银低,而且有条件成为除青铜以外的另一种重要的金属货币。据马克思说,在古代亚洲,金银的价值比例是6:1或8:1。
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自秦始皇建立秦帝国之后的2200多年以来,黄金作为货币的现象越来越罕见,而铜钱和铁钱则日益成为流通的金属货币,直至明代中叶废除“禁银”政策之后,白银才在一夜之间成为了中国主流货币,进而由于中国当时所占据的世界经济和贸易核心的地位,以白银为货币本位的国家也越来越多。这就造成了在19世纪中叶英国确立了金本位之前,白银一直是世界的主流贸易货币,并且主宰了国际贸易近400年的匙柄。
参考资料
《货币简史:从货币的起源到货币的未来》,苗延波,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1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