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投资学

作者: 章非 | 来源:发表于2017-10-27 17:20 被阅读80次

朋友和她姐姐居然同时被各自的男人劈了腿,这个事儿也真够巧的。

更离奇的是,她们被劈腿的原因差不多,但是两个人的应对方式却是截然相反的。不同的应对却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同样的原因是:要不要让男人一直为你投资。

朋友觉得,女人花男人的钱,天经地义。更何况坊间一直有言论:男人的钱在哪里,心就在哪里。更有鸡汤文不断地刷屏,告诉女人们如何通过各种小手段如撒娇、表崇拜、发朋友圈等来“引诱”男人为你多花钱。

秉承着这个思想,朋友没事就让男友清个购物车,各种节日、纪念日也明示暗示地提醒男友买礼物,当然也没忘了按照鸡汤文中的指示,奉上星星眼和甜蜜微笑,夸正在创业阶段的男友有本事,会赚钱。男友一开始也很受用,更努力地给她花钱,朋友觉得安全感简直爆棚了。

姐姐比朋友早工作几年,更有经济能力,还有点“女权”思想,觉得女人当自强,干嘛要花男人的钱。当然她也没忘了时刻关注鸡汤文,觉得不但自己要经济独立,不向男人索取,还要时刻体现出自己温柔、体贴的贤妻良母特质,才能把男友紧紧绑在身边。

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姐姐经常去男友的小出租屋里买菜烧饭、收拾家务,还主动帮着添置家用。男友一开始有点不好意思,推了几次后也就习惯了。姐姐觉得自己已经预了备,“转正”不过是指日可待而已。

日子看起来顺风顺水,却有了一个神转折:朋友的男友突然有一天提出来,我真的不知道你到底是爱我还是爱钱,以前给的钱和东西我不会要回,但是我们分手吧。

朋友好像大冬天被批了雷,傻眼了,不是说男人多为你花钱了,就有“沉没成本”了吗?怎么轻易就分了?一开始朋友又哭又闹,直到男友无奈摊牌说,我已经找到了更合适的一位,她不像你这么虚荣,愿意跟我共同奋斗。

朋友一哭二闹都没有用,去找姐姐倾述,却看到姐姐面如死灰,神情恍惚。原来在姐姐最近一次买菜去男友那里,发现门已经换了锁。敲门后,开门的却是一个柔柔弱弱的美娇娘,她本来以为走错了门,却发现自己的男友从小美女身后探出头来。

他们马上要结婚了,新娘却不是我。姐姐颤抖着说。

朋友和姐姐每日以泪洗面,不知道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其实问题的所谓就是,她俩同时在感情的投资方面,有重大的误区。

误区一、在爱情或者婚姻中,投资指的就是一方给另外一方出钱。

去百度上搜索:如何让男人愿意为你花钱,得到的答案简直是花样繁多。有说要一直坚持自己的经济独立性,保持高颜值,男人为了怕失去你就会多花钱。又有说要学会各种话术,表示崇拜和感谢的,给男人足够的情绪价值,他们就会为你多花钱等等。

种种不必一一列出,是否有效呢?可能有的确实是有短期效应的,比如老公给你买了一个生日礼物,你表示特别开心和感激,他可能下次会买更贵的给你。但是这种“术”是否长期有效呢?比如说哪怕每次都给足了男人情绪价值,他会不会一直都会不厌其烦地给你买东西呢?他有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或者他有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挑选?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是不是就真的不爱你了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毛头小子一个月只有三千块的工资,都拿来给你买了一个包,你会觉得这个男人肯定很爱你,但是如果一个千万富翁给你买了一个三千块的包,你肯定气的要命,这么有钱还这么小气?

所以,爱情中的投资,指的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投资。同上面的例子,毛头小子陪你去海边坐一夜聊天,和一个千万富翁推了会议,陪你去海边坐了一夜聊天,哪个更爱你,哪个付出的更多呢?

真相是:爱情和婚姻上的投资,分为金钱投资、时间投资、情感投资和社交投资。一个同事的姐姐,年轻时候通过爸爸的介绍,嫁了一个高帅富,家里买车买房都是老公出钱,她每天的工作就是花钱、美容和打麻将。最俗套的剧情就是老公找了个小三,还没有她好看。她跟老公一起合伙做生意,聪明能干,有思路有本事,老公走到哪里都带着她。情商也高,不要说客户,连老公家里上上下下的亲戚,都打点的处处周全。最后小三上位,家里居然一面倒地支持,这个故事听起来听悲伤的,但是人性却是实际的。想要增加对方“沉没成本”,就要加大对方各方面的投资,而不仅仅是买个房子送个钻戒那么简单。

误区二、爱情和婚姻中,男方应该是出资方,女方应该是收益方。

翻遍网络,基本上可以看到的都是男人应该怎么出钱出力出心,女人应该怎么想方设法引诱男人出钱出力出心,事实上这种模式是否稳定呢?

既然投资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我们不妨引入一些经济学上的现象来说明这个问题。

企业并购的时候,常常有规模效应。比如说联想并购了IBM,俩家优势互补,生产线和工人可以共用,上下游资源共享,最后实现了成本降低、利润升高,这就是规模效应。简单列几个公示表示:

1+1>2,这是规模效应,或称规模经济;

1+1<2,这是规模不经济。

1+1=2,这是没有规模效应。

爱情和婚姻中,越是规模经济,感情就越稳固;越是规模不经济,感情就越脆弱。

付出越多就越珍惜,付出越少就越不珍惜,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就像陈奕迅唱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但是别忘了还有一个投资术语叫做:止损,指某一投资出现的亏损达到预定数额时,要及时斩仓出局,以避免更大的亏损。

拿文首的故事做例子:朋友的男友一直在不断地满足她各种物质需求,却感受不到她为这段关系作出的任何努力,当他觉得自己付出的太多,预期得到的却很少的时候,他宁可割肉也要离场。

如何实现规模效应,这就要求在亲密关系中的每一方对这份关系进行超出50%的投资,这样才能出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情况。姐姐的男友,对他们的感情投资几乎接近于零,就算姐姐再拼尽全力,也不太可能达到100%,所以出现了规模不经济效应。当男人遇到了他愿意投入更多的对象,两段关系相比较之下,他将会更倾向选择出现规模效应的关系。

误区三、爱情和婚姻中的投资,重在经营。

投资婚姻和家庭,经营固然很重要,但是相比之下,选择永远是最重要的。就如股神巴菲特说的:伴侣是人生最大的投资。在选择伴侣上,如果你错了,将让你损失很多。而且,损失不仅仅是金钱上的。

你说这个我知道呀,不是有个很流行的概念,选人要选“潜力股”嘛。那么到底什么是“潜力股”?

朋友若原生家庭富裕,本人身材高挑,容貌中等偏上,重点大学毕业,国企单位稳定工作。这些“条件”就算不能匹配一个“蓝筹股”,也能选择一个“绩优股”了。但是她觉得自己娇生惯养,不愿意伺候和她类似背景的公子哥儿们,于是在认识的人中找到了一个经济状况很差,但是很勤快能干,对她百依百顺的“潜力股”。多年后,“潜力股”果然潜力无限,职务不断提升,薪资水平翻了十倍多,比房价涨的还快。若很为自己当年的“有眼光”而开心,觉得苦日子可算熬到头了,她可以舒舒服服地享受了吧。

可是谁会想到,当“潜力股”变成了“蓝筹股”,他非但没有感激若当年的慧眼识英雄,反而从二十四孝老公变脸成“霸道总裁”,对若开始指手画脚,家里油瓶倒了都不扶,外面也开始有了莺莺燕燕。两个人在各种事情上都开始了争吵,这时候若才发现,以前老公事事顺从她,并不是真的和她意见统一,而是不敢惹她生气,所以才委曲求全。现在自己终于有了话语权,开始不再忍让,所有的矛盾一下子都爆发出来。

投资的时候选择“潜力股”,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潜力股目前估值较低,可以用较经济的方式持有。另外一个就是潜力股升值空间较大。换算到爱情和婚姻关系中,很直白但是很真实的是,你不具备能够持有“蓝筹股”的条件(比如家庭环境不太好,或者是情商不太高,贪恋男人提供的情绪价值),但是却有想要“蓝筹股”的野心,退而求其次,所以才选择了所谓“潜力股”,但是一旦这个潜力股真的升值了,能不能继续持有,就不一定了。

所以,在爱情中投资,首先要做好选择,这种选择不是说对方身高长相如何,学历收入怎么样,而是三观是否相符,有很多文章都说,爱情要三观相符,但是什么三观相符,往往就没有了下文。

那么到底什么是三观相符呢?简单说,就是你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相一致。

如果说你们认为人活着的目的是相同的,比如都觉得小富即安就可以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何必把自己搞得那么累,要知足常乐。那么就可以说,你们的人生观是相同的。

如果你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是一致的,比如说都觉得这个世界更尊重知识和权威,所以自己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更有价值,那么就可以说你们的世界观是相同的。

如果说你们认为在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一样的,比如最幸福的事情是陪伴家人,那么说你们的价值观是相同的。

三观不相符的人,在各种大事小情上,都会产生意见不统一而争执。今天你觉得要去学习进修,他却要你在家里全职带孩子。明天他要出国旅游,你却觉得太贵还不如攒钱买车。如此这样的三天一大吵,五天一小吵,再多的感情也都磨成渣。就算彼此为了维持关系,互相妥协,你们的感情也会像从一个从来不存款的账户中取款一样,每次分歧都是一次取款,全部取完,感情也就清零了。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上了,到底如何让男人一直为你投资,也可以换句话说,你们的感情账户是不是能够一直得到充值。

首先,你要像两个企业合并之前必须要做的各项评估一样,去筛选一个三观和你基本相符合的人,这是前提。就算并不是完全一致,至少不是绝对的对立状态,如果你最后发现是水火不容的那种对立状态,那么不管关系在哪个阶段,及时止损也许是最好的办法。

接下来的事,就到了吸引投资的问题上来。爱情的投资模式理论认为:“男女亲密关系中的“承诺(commitment)”,是由满意度(satisfaction)、替代性(alternatives)、及投资量(investments)等因素所共同决定。简单来说,在关系中得到的情感满足越多,安全感越强,对关系的满意度越高。替代性指的是个体判断自己离开这段关系的结果会不会更好。投资量指的是个体对这段关系投入的资源量,包括物质和情感。

在一段感情中,对感情的满意度越高,替代性越低,投入量越大,则越愿意对这份感情做出承诺,并努力维系关系的存在。

现在我们可以从那些不断强调“”脸蛋+C CUP+崇拜小眼神儿”中的投资之“术”中解脱出来了,真正的投资之“道”是:不断增强关系的感情满意度,减少可替代性,增加彼此对关系的投入。

你漂亮自然好,但是并不代表漂亮就一定能够得到满意的亲密关系,就像有个段子说的,一个华尔街金融学家回复给一个拜金女寻夫婿的帖子说:我不会进行你这个投资,因为我的收入很可能会逐年递增,但是你不可能一年比一年漂亮。

你需要做的是能够双方满足彼此的情感需求。美国婚姻心理学家约翰·格雷说男人和女人分别有6种基本的需求,男人需要信任、接受、感激、赞美、认可、鼓励;女人需要关心、理解、尊重、忠诚、体贴,安慰。

其实简单归纳就是:你们彼此能够提供,也愿意满足对方的情感需要,即使红颜老去,也能够灵魂相依、理解和交流。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这所有的层次里面,都渗透着情感需求。当妻子和丈夫之间,你关心我,我关心你,能够享受到和谐的性爱、也认为自己在对方身上能够得到社会角色的承认(他认为你是个好妻子,你认为他是个好丈夫),那他就会觉得非常的安全。在这样的关系中,夫妻两个人彼此尊重和理解,通过为对方付出而得到了情感上的自我实现,这时候两个人对关系的满意度会越来越高,因为这种关系的难得,可替代性也会越来越低。换句话说,就是小三往上扑,也是无缝可钻的。如果相反呢?就算没有小三,也要出去寻寻觅觅找个小三,来满足他在这个关系中得不到的部分。

什么时候人愿意与另外一个人共享自己的金钱、时间和情感呢?也就是当他(她)把这段关系中的两个人,是否看作利益共同体,一荣皆荣,一损皆损。只有这样,哪怕一方比另外一方付出的多了,只要共同利益是更大的,也会愿意继续付出。如果不是这么想,那么就会打小算盘,对自己的付出斤斤计较,只要觉得不划算了,就会停止付出,也就是停止或者减少投资。

最后回到文章最前面的例子,如果朋友在男友不断为关系投入时间和金钱的时候,她也能关注到男友正处在创业阶段,这其中定然存在着焦虑、担忧的情绪。如果这时候她能与男友共同分担痛苦,男友就不会产生“你爱的是我还是钱”这样缺乏安全感的感受。

朋友的姐姐呢,如果能够在一开始就注意到,无论哪种情况,投资都是双方的事情。只有一方就难以维持。投资也没有那种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的说法。安心的做了“妈妈”,等来的只能是儿媳妇。

(无戒365挑战营第五天打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情投资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bld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