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捉虫】
1)自然不白白地做任何事情……因为自然喜欢简单性。
2)自然在简单对称的统一性之中是美丽的;暗含于这一对称性之中的是适用于数学描述的必要的、线性的、因果的关系。
3)对牛顿来说自然既是简单的又是可观察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自然作为一条必要的关系这一概念最终依赖于上第的善意,将这一概念转化为数学术语却将数学提升到像上帝一样的位置。
4)牛顿形而上学的真正“独特性”并不在于他的理论自身在于我们视其为宇宙的“自然”规律而予以毫无保留地接受。我们视混沌的或复杂的秩序、不确定性、转变、内部指导和自组织为不正常,不是因为它们自身如此而是因为它们抵制我们对牛顿宇宙观的“自然”接受。
5)线性序列化当然是数学规律的核心——至少对牛顿设计的简单的、线性的、演算的规律而言是如此。这种逐步性遍及达尔文的进化概念,也遍及我们的课程概念。两个概念都从统一的、累加的步子来看待变化和发展。教科书采用序列的、逐步的次序,教学大纲也是如此;甚至家庭作业和教学方法也体现这一次序。它是当今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的课程都具有的暗含的但却是主导的方面。只有幼儿园到博士讨论似乎才能发展更为交互作用的、动态的和复杂的次序形式。
【关联思考】
我想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都喜欢过一种稳定的生活。尤其是60、70、80后的人,希望子女选择的职业是稳定的,不容易变化的。喜欢变化的,或者要去制造变化,大多属于90后,或者00后。
这样的一种现象和我们的课程观有关系吗?
大概还是有的。
我们先来说我们的教材。可以说,教材的固定化,基本就属于知识的稳定化。不管你是什么水平,也不管你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统统都以教科书为载体。这个教科书的编订与审定,那一定是举全国之大力,投入使用再修订,从国家层面来说,是慎重又慎重。所以,我们在使用教材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两个观点,一个说教材都是大咖们编制出来你的,你只有使用的权利,不能求擅自修改重组。一个说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真正在实施时是可以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改变的。当一位年轻老师听到这两个观点时,便不知道到底可以怎么做才是对的。
其实,前者的振振有词有一定的道理,特别是你在教材还没有吃透的情况下,改编教材的话,势必会出现一些偏差。这便是牛顿的稳定的宇宙观的体现吧。后者的灵活机动,比如现在很流行的大单元教学等,都认为真实的教学更应该具备交互性、不确定性、混沌性,主要在培养学生利用自组织进行学习,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去学习。这是现代社会较为倡导的学习方式。
那到底哪一种更为上乘呢?我想,稳定的是基础,不确定性的是我们的方向,或者是我们的主流。我们每个人基本都是先稳定一部分,再去追求不稳定的部分。当然,这两者的大小之分,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