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022年4月,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的颁布,意味着核心素养教育的全面推进。实施核心素养的教学途径很多,如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数字建模、深度学习、教学评一体化、逆向教学设计等,突破的点是实现课程实施的主题性、结构化、整体性等。
新时代教学变革,新课标、新教材、新考试、新评价“四新”背景下的“新教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
第一,为什么要大单元教学设计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提出中国教育的问题。他认为,系统工程分为部分、局部和整体,科学研究是部分和局部,社会发展是整体,是系统工程中最为复杂的部分,而人才培养的问题是社会整体系统中重要一环,现在教育的问题是在培养人才的方面评价标准缺失。
我们的教育教学太需要主题明确、目标明确、逆向设计;太需要科学合理,实现“学—教—评”一致;太需要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从浅层次学习甚至于假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实际上,如果要学某一个部位,学生高效自学或充分合作学就能学会。孩子们最难学的是整张脸的布局、各部位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的应用,这是学生的难点,也是老师的作用点。而老师的问题是,在整体布局、综合应用等方面对学生没有太多要求,把重点放在了低级知识的阐述上。
这就是传统的单篇、单例题教学的问题,老师把一篇文章、一道例题讲得再透、再深,它就是个“鼻子”而已,不可能是整张“脸”。
为什么要实施大单元教学设计?于是,我们就有了答案: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看,必定要整体教学,因为整体优于部分,整体决定部分,整体认识部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所以,为了更好地解决类似“钱学生之问”的教育根本。国家做了一些新的发展举措。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明确了“目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与此同时,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发布实施,紧接着新教材、新高考……一切都在通过“逆向设计”的思路倒逼我国教育改革。
到了一线,“自主、合作、探究”的常态学习模式,“深度学习”概念的提出和实施,“教—学—评”或“学—教—评”一体化的尝试,都在将国家的改革真正落地。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可以说是新时代优秀教师的标准。而这一标准的体现,核心就是在课堂主阵地。
上好每一堂课,是拿下这一主阵地的必要条件。新时代教师要担当起这一份职责,就需要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这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对国家意志的一线回应。
第二,什么是大单元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崔允漷在其《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文中指出:“大单元教学有三层内涵:一是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倡导大概念、大任务、大观念与大问题的设计,以此来改变教师的格局;二是针对许多教师只关注知识、技能与分数等,而忽视学生能力、品格与观念培养的问题,应着眼于全面育人的‘大道理’;三是从时间维度来看,大单元教学有利于教师正确理解时间与学习的关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念。”
崔允漷教授认为:大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因此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或者说,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
大单元教学设计需要以大主题或大任务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和开发,形成具有明确的主题(或专题、话题、大问题)、目标、任务、情境、活动、评价等要素的一个结构化的具有多种课型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
在新课程理念下,大单元可以是单元教材中呈现的单元,也可以是视实际情况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重组形成的新的单元。当前,课堂教学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与学生真实发生有关、有趣、有用的连接,而大单元不再是原有知识点的简单相加,而是最小的课程单元,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素养发展的要求,它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的基本单位和重要路径。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建立好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内容之间的关系,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和情境素材,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科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进行学习评价,环环紧扣,使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可培养、可干预、可评价。
第三,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
首先,大单元教学”设计具备以下特点:
系统分析:是指整个单元规划和课时设计,必须建立在课程标准、核心内容、基本学情的深度分析基础上的“再建构”。
整体设计:是指课时教学以前,要在系统分析基础上组建单元,进行单元整体规划,以及整体规划下的课时设计。确定主题——明确目标——逆向设计(评价早于活动设计)——结构化任务、递进性活动——课型、课时、作业、测试统筹安排与科学设计。
其次,在设计之前,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详细分解课标
(2)研读单元教材
(3)研读单元章前页(如有)
(4)认真研读单元课文
(5)分析单元内容并整合
(6)单元拓展运用
(7)深解单元习题
事实上,大单元教学设计既可以依据教材的自然单元进行设计,也可以根据本学科或多学科整合进行重组,当然重组大单元对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开展大单元设计
目前主要的代表研究者有崔允漷、房涛、崔成林、荣维东等老师。这里粗略跟随荣维东老师感受一二。
教育部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西南大学教授荣维东在《大单元教学的基本要素与实施路径》中指出教学实施的基本步骤大致有如下四个:
第一,确定情境性任务目标。
衡量教学目标,一要依据国家的课程标准,进行课程标准目标分解;二要依据学生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要;三要合理利用教材文本,对教材的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进行分析梳理;四要将这些教学目标转化为情境性的任务和活动设计,这也是更为关键的。
第二,设计统整性教学内容。
进行教学内容统整,首先面对的是基于情境性任务的核心知识(大概念)研发。此外,教师要合理选择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这也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教师是否是一个“爱读书、广涉猎”的人,学校能否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材料、文本和课程资源,对于大单元教学以及任务群教学极为关键。
第三,课程活动和经验设计。
即设计教学活动、支架、策略、流程,促使学生形成有效课程经验。如何设计富有创意的、学生喜欢参与且切实有效的学习活动,是大单元教学最重要的一环。
第四,课程经验交流和评价。
这个环节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是紧密联系的。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过程性评价甚至前置性评价。逆向教学设计将这个环节前置,就是想发挥评价的引领、指导、监控作用。
在备课实际中,教师可这样来操作:
(1)分析:把握与理解课标,分析教材和学情,明确大单元目标(核心素养)。
(2)设计:根据单元目标撰写大单元设计理念,并制作教学结构图、课时规划表。
(3)开发:对大单元主题下的教材进行开发与利用,梳理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式。
(4)实施:分课时实施。
(5)评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