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下面这段话深深触动:“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颗还没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它长大,陪着他(她)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但是,做到静待花开何其难,从孩子走进幼儿园开始,延时课、特长班,再到小学、初中、高中时期的辅导班、一对一补习等等,唯恐孩子落后,输在起跑线上,期待孩子能够抢跑、领跑,直至跑进名牌大学。
最近听了著名心理学家杨霞女士谈到“不抢跑也能超越”,超级认同,深有感触。
杨霞说,从科学规律上讲,不提倡抢跑。因为学习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马拉松不需要抢跑。而且还可以晚一点,虽然别人先跑,有的人在后面,但是在后面的人努力跑几步,就可以跑到较好的位置,保持在第一梯队里,哪怕是第一梯队里后面一点的位置,但是只要你耐力强,就不用担心,人生就是在拼耐力。
家长如果急切地、竭尽全力地让孩子背很多东西,学很多技巧,提前掌握那些家长想让孩子掌握的知识,会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孩子会厌倦,二是所学东西已经超出他的能力范围,如果小孩本身有点先天笨拙、动作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家长还拼命地让他今天必须背多少个单词,写多少遍课文,这时候他的精力就用尽了。可能他一天只能集中精力一小时,这一小时在课堂上或在家里已经被家长逼得完成了那些所谓的任务,到上课的时候,他就没有精力了。
家长非得把孩子训练成学霸,个中的风险很大,因为没有人可以是永动机,最终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孩子需要慢慢养,在养育的过程中,如何调动孩子内生的愿意学习的力量最为关键。
培养学习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接收信息的能力。家长只给孩子看书、看知识,看一些文字符号的东西,这是无生命的学习,相当于教鹦鹉说“你好,你好”。家长需要让孩子在丰富的大自然的世界里,培养孩子的感知能力。
比如:让他去登山,感知到什么是地平线;一起去买菜,一斤菜是十两,缺斤短两是什么意思;水冒泡泡意味着水开了等等。
智商测试就是这些常识:你知道水怎么样叫开吗?你知道太阳从哪边落山吗?你的手指头有几个?那么两个手有几个手指头?……平时在生活中,要从这些方面让孩子学会感知、观察,然后注意、记住,再然后才开始操作。
刚出生的宝宝就开始吃手,这是婴儿探索外界世界的开始,家长得允许他吃手,千万不要把孩子的手捆起来或者带副手套,禁止孩子吃手。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喜欢户外运动,跑跳,到游乐场玩耍,和小伙伴捉迷藏,骑自行车,玩滑板等,还喜欢参与家务劳动,家长拖地他夺拖把,你抹桌子他抢抹布,家长要鼓励他参与进来。
要想让孩子喜欢学习,首先得让他能够坐下来,怎么能够坐下来呢?就是让他多劳动、多运动,等体力活动够了,就自动转化为脑力活动了,大脑是交替休息的。
比如看电视、玩游戏、听故事、看杂书等都是脑力活动,如果这时家长又催促他写作业,这又是一项脑力劳动,孩子别别扭扭不愿意,家长就很头疼。
杨霞老师说,写作业是靠手的运动,如果手指头没有力量,握不住笔,孩子就不愿意一笔一划在那儿反复写,因为他烦,就不愿意写。手指头的力量是靠手掌来带动的,手掌靠手腕,手腕靠手肘,然后靠大臂,然后靠肩部,都是大肌肉带动小肌肉。如果孩子平时没有充分的户外运动,没有游泳、跳绳、攀岩等来锻炼大肌肉的机会,小肌肉没法被带动。
有一类孩子比较懒,喜欢抠哧小东西,做小动作,大都因为他的大肌肉没运动够,小肌肉不听大肌肉的指挥。
为了克服这些小动作,家长要让他多锻炼大肌肉。每天拍拍球、跳跳绳,每周爬爬山,还要多游游泳、打打篮球,这些运动玩够了,他再坐那儿,就没有小动作了。
让孩子学学包饺子,锻炼小肌肉听大肌肉的指挥,等到他能够熟练包饺子,那他握笔写字时,就会轻而易举,会写得很好。(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