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上午很荣幸参加了绝对值得载入史册的第一次示范读书会,我去签到的时候问廖妈我今天是什么身份?她明确我是特邀嘉宾,我就按照她的设置签了名,坐在了一个位置上,欣喜地看到旁边好几位都是没见过面的,还有一位积极活跃的男士,当然还有几位读书会熟悉的面孔,这样的搭配是最理想的,新老搭配,也有年龄差、有性别差,这样才有认知的梯度,这样的交流才是最有价值的。
不知道什么什么时候,我有一种隐性的评价标准,如果进入一个群里,这个群里没有一个显示的微信好友,我就会有莫名的开心,感觉像进入了新大陆,因为可能会遇到更多有趣的人或者事,这都是扩展认知和学习的好机会。
人最怕固步自封,而固步自封的显性表现形式就是自己的朋友圈没有更新,自己的认知没有更新,自己对比自己年长15岁以上的人没有了解,自己对自己年龄小15岁的人没有了解,那几乎自己已经某种程度没有真正的活在这个时代了,因为身边人的思维和认知都在与时俱进,如果不借由这些活生生的参照物对标自己的话,自己已经被扔在了时代的垃圾堆了。
但回过来说,人都习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可以顺手拈来,感觉毫不惬意,那也是可以的,但是你就要接受别人可能和你是很不一样的,不是别人与你格格不入,而是你生活在自己的孤岛。
昨天有一位妈妈说她被刚入学一年级的孩子搞的焦躁不安,但当她听别人说和过来人聊聊就会发现那都不是事儿。是的,和过来人聊聊,我们提供从大学生到孩子是大学生甚至有了孙子的年龄跨度的人们,在读书会上去了解此时此景下,每一个不同角度、不同体验的认知,这是一个无价的馈赠,当我们看不懂、看不透而焦躁的时候,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拉长自己的人生或者缩短自己的人生,站在人生的尽头看什么才是最重要,站在人生的起点什么又是不重要的呢?同时,也以旁观者的角色去审视自己的人生,你就会对自己的处境有了从主观出发的一定程度的客观。也就有了更具普世价值和个人特征的评价标准,也会明确人生从起点到终点,唯一的就是经验:经历生命旅程中最真实的体验才是你自己,你就会更坦然地做到"不念过去,不惧将来"。
就像<社会动物>当中的观点,到底是我做出了某些选择还是那些选择借由我们去执行,我想他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如果一定有偏重,那我更相信我们是被选择的。个人的自主性其实真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强,就像有人说"希特勒最终进入了天堂",我觉得不能简单说他对还是错,而是多大程度上它是有道理,我想它有道理的地方在于他也是被选择的,就像那一只煽动翅膀而引发龙卷风的蝴蝶,一个人是不容易干多大的好事,也干不了多大的坏事,但是平庸之恶最终导致的几乎是种族灭绝。这和今天很多社会现象如出一辙,所以我们并未进化到脱离自己是一个大系统的小分子,那我们就是时时警觉我们多大程度在顺应平庸之恶的轨迹,又多大程度从里面进化一点点。
蝴蝶效应”说的是: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边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几下翅膀,就有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蝴蝶效应”听起来有点荒诞,但说明了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我想唯一最好的修正自己的方法就是努力为自己创建一个身边的有质量的社交环境,远离那些可能污染我们思想的载体,那些载体可能是人、是书、是圈子等等。保持觉察去选择和被选择。
相信一点:人的大脑是在社交中才能得以发展和进化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