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2年了,……”
最近这个句式很火,乍一看愣了一下,“8102”什么鬼?反应了一下才发现原来是“2018”倒过来念,蛮有趣的。这种文字现象可不是我们现代人的创造,古人老早就在玩这些了,而且更风雅更有诗意,这种文字用法被称为“回文”。
相传,最早的“回文诗”为汉朝苏伯玉的妻子所作。苏伯玉离家久而不归,妻子非常的思念他,就写了一首情诗寄给他。有趣的是这首诗是写在盘子上的,名为《盘中诗》。
9927770606cf51e6a9d85d92667d7dd44969b27b7389-ZfyRo2_fw658.gif
大家看图片,这就是《盘中诗》。它的读法是先读中心的“山”字,然后从里到外按照逆时针的方向读,三字一句,这就成了一首缠绵悱恻的相思恋曲:
山树高,鸟啼悲。
泉水深,鲤鱼肥。
……
君有行,妾念之。
山有日,还无期。
……
最后几句“今时人,智不足;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是苏伯玉妻子在告诉读者这首诗的阅读方法。
《盘中诗》被称为最早的“回文诗”,它的文字需要旋转着读,才能成为一首诗,所以这里的“回”是“旋转”的意思。那么早期的“回文诗”就是“文字旋转的诗”。需要注意的是,《盘中诗》的文字顺序是固定的,不能变化,这和后来的“回文诗”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形式一问世,便深受文人的喜爱,经过他们的发展和演化,“回文诗”发展出了很多形式。有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等。这种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文字的阅读顺序是有变化的。一个句子从头念到尾是一句诗,从尾念到头者用其它的方法读也是一句诗。“回文诗”的“回”字演变成了“回环往复”的意思,后来的“回文诗”就是“文字回环往复的诗”。
举几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下:
记梦 苏轼
空花落尽酒倾漾,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辗斗晴窗。
倒着读也是一首诗:
窗晴斗辗小团龙,活火新瓯浅焙红。
江涨雪融山上日,漾倾酒尽落花空。
这是“通体回文”的形式。
春闺 李旸
垂帘画阁画帘垂,谁系怀思怀系谁?
影弄花枝花弄影,丝牵柳线柳牵丝。
脸波横泪横波脸,眉黛浓愁浓黛眉。
永夜寒灯寒夜永,期归梦还梦归期。
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每句诗的后半句都是前半句的回文,这首诗无论正读还是倒读内容都是一样的,这是“就句回文”的形式。
四季诗 吴绛雪
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这一首就更厉害了,它有多种读法,一种是普通的回文读法,“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可以读为一首五言诗:
春
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岸啼莺。
还有一种读法:每一句的第一字到第七字,第四字到第十字,第十字到第四字,第七字到第一字。这样这首诗就可以拆成四首诗,分别咏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可以读为一首七言诗:
春
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以此类推,后三句每句也可以读为两首诗,共六首。
夏
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碧莲香。
夏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楚江秋。
秋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
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冬隆御风寒,炙炭透炉红。
冬
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
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这已经是八首诗了,其实还有别的读法,比如:
莺啼绿柳弄,春晴夜月明。
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红炉透炭炙, 寒风御隆冬。
把这首诗倒过来自然又是一首诗。四十个字里面蕴含了最少十首诗。这既是诗人高超能力的体现,更是汉字美的体现。
这首诗用这么少的文字演绎了这么多首诗,蛮厉害的吧,确实挺厉害的,但它远不是巅峰。“回文诗”的真正巅峰是《璇玑图》。
前秦时期窦滔被流放,迷恋上了另外的女人,逐渐淡忘了妻子苏蕙。苏惠就在刺绣上绣出了一幅文字给窦滔寄了过去,窦滔深受感动,夫妻二人重拾恩爱。
f808bbfaff151e342ab1cdb59cea58660497162539103-38XpKs_fw658.jpg
上图就是《璇玑图》,841字。苏惠的璇玑图共840字,没有正中心的“心”,“心”是后人加上去的,于是此图就成了《璇玑图》的定稿,千百年来受到了无数人的喜爱。
这幅《璇玑图》的读法可就多了,据说能读出三、四、五、六、七言等不同形式的诗近八千首。容量之大真是让人叹为观止,称之为“千古奇文”丝毫不过。
关于图中心的那个“心”字,我多说两句。古人有一种习惯,把在《璇玑图》中心填上“心”字的这一类人称为“好事者”,大概就是说这类人有点多事。我觉得填上“心”的这个人是有点多事。才华如苏惠,难道不知道那里少了一个“心”么?此时的苏惠是什么心情?丈夫被流放,家庭名存实亡。丈夫另有新欢,她的爱情也没有了。她的心在哪里安放?她的心无处安放。
《璇玑图》绝对是中国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颗明珠,是汉字美学的典范。它从诞生就那么美,美到了极致。它的载体是刺绣,美;它的内容是诗,美;它追求的是爱情,美;它的作者“苏惠”,简单的名字同样蕴含着美。
我时常想,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有智慧啊,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多少财富啊。简单的一个回文法就能玩出这么的花样,呈现出如此华丽的美学盛宴。
8102年了,你了解回文诗是怎么回事了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