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和我一起了解儿童和游戏
1
陈小花去长沙出差。顺便见了她研究生时的闺蜜,陈小花还见到了她心心念的小女孩,闺蜜姐姐家的小孩,一个2岁的小女生,样子萌萌哒,我们叫她小小花吧,陈小花超级喜欢她,恨不得自己也有一个这样的女儿(这个可以有)。
面对小孩的哭闹、暴脾气,我们很多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回去给孩子贴个“无奈的标签”,闺蜜家对小小花便有这样一个标签:“小不点很凶,爱打人掐人,脾气不好”。
如果没见到本尊,听到这样的评价,我们往往心里会有个词出现:情绪化,猜测是不家里比较宠溺,是个霸道小公主呢。但几天相处下来,陈小花发现小小花简直不能再乖了,这是为什么?一个孩子,两种不同的评价。
陈小花发现小小花每次发脾气不是任性的那种情绪爆发,换句话说,当小小花表达需求,被大人无视甚至拒绝,或者大人不沟通直接替小小花做决定时,小小花便会发脾气。
一个2岁的小女孩发脾气的时候,可能是在表达抗议。而大人却忽略了一个沟通和解决问题的好机会,只是简单粗暴的给孩子添了一个标签。
举个例子,中午吃饭的时候,陈小花对小小花说:“妹妹坐到椅子上”,她自己爬上去。陈小花问:“你用手指一下想吃什么”,指了指鱼。那陈小花明白了“小小花要吃鱼”。
但不巧外婆这时候过来,直接在小小花的碗里拌了鸡蛋(好像这个年纪的孩子,父母在照顾的时候,都愿意给孩子吃鸡蛋,有营养嘛),接着就喂。小小花不愿意,开始哭。接着其他人就开始说:这个坏脾气,然后小小花就哭的更大声了,哭着哭着,累了就睡着了。可怜的小小花,饿着肚子开始睡觉。
2
所谓脾气大,有时候可能就是我们自己招惹和培养的。
一个儿童的性格表现,会和自身的先天气质有关,比如心理学中把人分为这四种:粘液质、抑郁质、多血质、胆汁质。但在成长过程,人也在不断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进而不断适应和调整。
当我们对一个2岁的孩子给出“脾气大”的标签,而不是思考当她发脾气时,她是在表达什么需求?作为父母,我是否清楚她的需求?
我认为这其实算是一种“懒惰育儿”了,缺少反思和学习,固着于传统。
当然,“懒惰育儿”也可以,但在我们懒惰的同时,作为父母又反过来要求儿童达到一些标准,比如:
你看她就不能控制下自己的脾气!
玩儿手机也不知道节制!……
哭什么啊,你要好好和妈妈说……
这个就有点双标了。作为儿童,她确实是需要帮助的,需要我们去帮助他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去感知自己的情绪。
生活中别人家的孩子:情绪平和、成绩优秀、有自控力……毕竟这些品质不是靠一句“她就是这样……”这样的话培养出来的。
3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会碰到许多这样的情况:
孩子在学校情绪容易失控,稍微有点不满意的事情,便会大哭大闹,甚至影响上课;
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游戏,遇到失败或者别人做的比自己做的好,便会有攻击行为;
小朋友在家会无缘无故或者是因为很小的事情爆发剧烈的脾气……
事实上很多情绪暴躁、自控力差甚至注意力不好的小朋友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失去了重要的一环——情绪上的被关注。
当下节奏快,生活和工作都讲究效率。在家庭和儿童的相处中逐渐兴起一种效率至上的现象,我们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我们给孩子报各种课外班,学业提高,技能学习……
好似一个流水线,我们都在马不停蹄的“生产和组装小孩”。
所以,我们关注孩子的能力、关注孩子的成绩、关注孩子会什么和不会什么、关注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情……,各种课外班犹如孩子的零件一样,一个产品生产出来,发现缺少零件,马上报个课,我们希望通过补零件来解决问题,
但我们恰恰忽略了零件可以补,内在的平和却不是可以补上的,内在平和是需要我们慢下来去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感受,以及给予他足够的等待。
孩子脾气急,遇事爱发火。于是心里面想着要给你孩子报一个绘画班、钢琴班、围棋班……据说这样可以磨炼孩子的脾气。
但我们却不曾想过自己去学习下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如何看到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如何与孩子沟通。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思路是这样子的:
我认为父母最需要有的一个意识:我们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孩子在学习成为孩子,父母在学习成为父母。
家长经常干一件啥事?就是孩子一出问题,咱家长凳子一坐,问孩子咋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把孩子和问题放到一块儿,从心上我们和孩子是分开的。
咱们把孩子推给问题,说你说咋办吧?期末考试咋弄?这次你咋安排?你咋会这样?你咋真笨呢?你会发现这种方式就是问题解决了,小孩儿的心也没在你这儿。如果没解决,孩子将更加痛苦。
另外一种呢?问题出来之后,迅速跟孩子站在一起去搞定这个问题。就算没解决这个问题,至少孩子我们的心是不是在一起了?
所以,和孩子站在一条战壕解决问题,我推荐这一种父母和儿童的问题解决模型(如下图)。
(哪一个是比较好的解决模型呢?)
4
面对情绪失控,容易生气的宝贝,我们能做什么呢?
我在咨询室里,我选择去倾听,我会认知思考和感受,孩子的每句话和每个行为背后的需求是什么?不会因为我是大人而擅自替他做决定。
儿童的工作便是玩儿,所以如果作为父母想要更快走入孩子的世界。那我的答案是便是学习如何与儿童游戏。
儿童会在游戏中把自己的感受玩出来,父母在游戏中也会慢慢学会体察孩子真正的情绪和需求。
小红花是个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最近小红花总是被幼儿园老师给妈妈告状,妈妈感觉压力很大找到了我。
在幼儿园,小红花会故意的去将小朋友搭好的积木推到,然后毫无意外地受到老师批评,但被批评后情绪又表现的很强烈。
比如有时候会不断说着“我打死你”,甚至会轻拍在老师的身上。回到家爸爸妈妈问,也只是不断说说“我不喜欢**老师”。但在我和小红花接触中,小红花并不是一个易激惹的孩子,那么他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结合我过往工作经验,以及一直在学习的结构式游戏治疗。我知道在小红花身上可能存在了大量未被发泄的情绪,比如不被理解、委屈、失望甚至是愤怒。
仅是语言上不断的训斥和教导,对小红花是没有帮助的。于是在第一次的游戏咨询中,我大量的时间运用自由游戏的技术(追踪描述行为、情感反应、建立自尊)和小红花去工作。
游戏中,一般我不会主动引导小红花去玩什么,而是通过上面一些技术的运用传递一个信息——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玩游戏。然后便是等待,等待,等待。
我在游戏中看到:小红花不断的把一个大象拿起、扔下,甚至砸到沙盘里。并且嘴里在说着大象生气了。小红花还会告诉我,大象很生气,他要推到李老师……
生活中小红花正在经历的事情和困扰,逐渐在游戏中玩了出来。
那我在干什么呢?我尝试着用我的方式传递我对她的关注,去体会他这时的情绪。
当他说大象很生气,要推到李老师,我说:哦哦,看来大象真的好生气,都想要推到李老师了……
在小红花玩的过程中,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然后情绪表达,这便是共情的过程。我们还需要在儿童在必要时候给予帮助。
在充分地关注到儿童的情绪后,我还会和小红花去一起讨论,比如下面的对话👇:
—生气的时候,大象会干什么?
—砸东西。
—嗯,看来他是特别特别生气(夸张的语调),除了砸东西,还会干什么呢?
—踢桌子。
—哦哦,大象想到了第二种让自己不那么生气的法子,有第三种吗?
—……(一直说到了第12种)
—现在大象还在生气吗?
—不生气了。
这时候,我不会去关注孩子说砸东西、踢桌子的行为是不对的。我知道这时候他在表达自己的情绪。嗯。是的。我先去接纳你的情绪,而不是急于去评判你的行为的对错。
所以,如果孩子正被情绪所困扰,而我们也不希望孩子被情绪所控制,那么便停止强迫和摆出成人的架势,学学如何用游戏与孩子一起沟通和玩耍。
作者:李志峰
结构式游戏治疗在训学员,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研修生在读;
FLES心理讲师,儿童心理工作者;
专注于3-6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心心念成为一名专业而有温度的儿童游戏治疗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