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访边城》这本文集里收录了张爱玲的《对照记》,她收集了自己的照片并一一做了简单的文字记录。虽然很短,但对自己不同阶段的生活都做了简单的记录。
小时候的张爱玲很可爱,齐耳短发平刘海,肉肉的,穿着小旗袍,拍照的时候眉头微皱,有点疑惑的神情。张爱玲说,“我喜欢我四岁的时候怀疑一切的眼光。”
张爱玲说,她不是母亲心目中的少女。似乎成长路上,母亲没有给予她肯定。但她小时候真的很可爱呀。对于也有一个女儿的我而言,看到这样肉肉的小姑娘,一点抵抗力也没有,多心疼。
然而张爱玲的母亲在她四岁的时候就出国了。她也一直是奶妈带大,母亲平常也很少带她。
父母感情不好。张爱玲的父亲不思进取,娶了姨太又抽大烟,她母亲受不了,藉口小姑子张茂渊要去留学需要监护人,一起去英国了。“他娶了妾,又吸上鸦片,她终于藉口我姑姑出国留学需要女伴监护,同去英国,一去四年。他一直催她回来,答应戒毒,姨太太也走了。回来也还是离了婚。”
离婚后,张爱玲的母亲负责她读书,她希望自己女儿能走出去上大学,同为女性,她寄托了了很大的期望,至少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像她一样。对于儿子,她总觉得张爱玲的父亲会让独子受到教育,没有管她,也无能为力。
张爱玲谎称去姑姑家两天,从家里溜出来,用这两天的时间参加考试,考上了伦敦大学,但因为战争,去了香港大学。继母找茬说出去过夜没经过她同意,起争执,父亲打了张爱玲,并关禁闭。张爱玲姑姑上门说情,却被打了,后来张爱玲逃了出来,终于去香港上大学。
这段经历很惊悚。她轻描淡写,但对于年纪尚小就经历这一切,很难熬吧。
继母把自己不穿且旧的衣服给张爱玲穿,在贵族化的教会学校,她觉得很难堪,成为她小时候的阴影。以至于成年后,她对衣服特别执着,称自己为clothes- crazy。
父亲严苛,甚至将对母亲的恨意转接到她身上,一听到她要出国读书就反对,打她甚至禁闭。母亲自身难保,却始终负责她的教育,希望她能走出去。但张爱玲和母亲也不亲近,甚至身体上的接触都很少,她一直觉得自己不是母亲心中的少女,是母亲的累赘,所以敏感又自卑。
姑姑张茂渊对张爱玲很好。但姑姑也怕两个人太亲近,会影响张爱玲母女关系,怕自己的嫂子怪她。姑姑是张爱玲人生中能感受到为数不多的亲情温暖,即使到晚年,她非常关心姑姑。我看过她写给姑姑的信,言辞里全是日常的关切,很温暖。
每个人的童年只有一次,童年有多重要?有一句话说,有的人一生靠童年治愈,有的人用一生的时光治愈童年。
童年,生活的匮乏,物质的贫穷,只是外在的,但精神的压制,爱的缺乏才是最可怕的。
张爱玲虽然生于富贵之家,但她没有一个有爱的童年,她在乎的至亲不曾给她安全感。她是个天才却一生敏感,到晚年甚至彻底封闭了自己,孤独一人。
她在《对照记》说,“悠长得像永生的童年,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我想许多人都有同感。”
人,很难真正和自己的童年和解吧?尤其是受过伤的童年。
了解一点张爱玲最后的日子,她不擅交际,把自己封闭起来,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过完最后的时光。不知道最后的她在想什么。但一点也不重要了,斯人已逝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