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学期结束时记不清是怎么无意中看到了一款手机小游戏,下载之后玩的很起劲。我刚开始给了自己一个振振有词的理由,就是玩游戏锻炼大脑的反应能力,可以预防老年痴呆。
玩了几天之后,自己感觉有些上瘾,一天中会不断地捧起手机去玩那款游戏。这时我还是会自我安慰,反正是在暑期开学之前,也该给自己放松休息一下。但是接着就发现情况有些不妙,晚上明显地睡得晚了,一早醒来就会去看手机。我对自己说,应该把游戏删掉,否则会忍不住要玩,太浪费时间了。但头脑中又冒出另外一个声音:“何必一定要删掉呢,不就是一个小游戏嘛,自己控制一下,劳逸结合,少玩一点就是了。留着正好可以锻炼一下自己的意志力。”
但其实要靠自己的自控力去抵制游戏的诱惑,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心里总有一个小声音,不断地找出各种理由,让自己可以心安理得地点开那个游戏App。而玩了之后又很后悔,自责不已。
终于有一天,我一咬牙一闭眼,把游戏删了,顿觉轻松很多。可是隔天又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鬼使神差地把删掉的游戏给找回来了。这样一来一回,居然在一周里删除和下载了四次。
我最后终于不得不承认,帮助自己抵制诱惑的最好的方法还是直接避免诱惑。和让自己面对手机上的游戏App而去克制自己不玩比起来,控制自己不去下载游戏,还是要容易一些。
这让我想起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实验,那是斯坦福大学Walter Mischel博士在6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针对幼儿做的有关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学经典实验。记得在录制的实验视频里看到那些面对眼前的那颗棉花糖诱惑的孩子,为了可以在10分钟后再多得到一个棉花糖,都在和自己较劲,有扭过头去不看的,有拿起来闻一下又马上放下的,有偷偷舔一舔过过瘾的,也有脸涨得通红,摇晃着身子数数的。后来我们从心理学的理论里知道,靠自控加自律来实现“延迟满足”的意志力,和成功多少有些相关性。
如果说自控力是在对抗我们的生物性的各种冲动,那么自律性则是依靠我们的理性来进行自我约束。相比之下,也许自律性更容易通过各种认知的提升来实现。前者是要克服点开游戏的冲动,后者则是通过理性的自我管理和做出的相应决定。
我们常常会碰要需要和自己较劲的事。比如要去避免会让我们浪费时间的游戏和追剧,会让我们浪费金钱的各种打折广告和网购机会。还有要去养成一些对我们有益的好习惯,包括运动,读书,避免拖延等等。
即便是和自己较劲,也要找到方法,不必过于难为自己,这样反而效果会更好些。
就像我为了避免玩手机游戏,采取过一个方法,就是每天出去走路。因为走路的时候是不方便玩游戏的。还有就是每天规定自己必须完成的事情,尽量把时间填满。当然,最后还是把游戏彻底删除最为有效。
而说到避免拖延,我找到的一个方法就是把自己要做的事变成要别人做的事。有时明明知道需要发一个邮件,可就是迟迟不愿意去写,一拖再拖。这时我就想,不写就一直是我自己的事,写了发出去,就变成别人需要回复的事。这么一想就顿觉轻松很多,也给了自己赶紧去做的好理由。
上学的时候有作业有考试,上班的时候有要解决的问题和各种交付的时限。除了这些外界的约束之外,我们还在和自己不断的较劲中实现着自我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