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活在别人的目光中,以别人的标准来评判自己。这个标准是别人界定的,自己的标准又在哪里。终其原因还在于没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一个人思想不独立,一定是从众的,也会与别人比较,技不如人就会垂头丧气,技过于人就会高高挂起。
在一个群体就有一套话语权,有固定的标准与规则,为了在群体中突出个人价值,总会以群体的标准界定自己,所有人都朝向同一目标方向努力,大家争先恐后,展现自己。
可是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追逐的一种虚荣吗?一种攀比吗?
王小波说最赞成罗素先生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每个人都是无可替代的个体,每个人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如果所有人都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升学,工作,晋升,买房,生子,那么不会所有人都幸福。
大多数的参差多态是因为每个人思考后走自己的路的结果。
思想不独立,就不是真正的个体,是像寄居在别人身上的寄生物一样,脱离与他人的比较,脱离他人的赞许,就过失衡崩溃,失去自我。
王小波说,话语圈里总是在说些不会遇到反驳的话。
人们称赞彼此,顺着他人的话语,说着不会反驳的话,自此能够在群体中如鱼得水。但是又担惊受怕,怕别人投来批判的目光,于是战战兢兢,以别人的目光要求自己。
所以每个人扮演着别人的角色,时间久,弄假成真,找不到真正的自己,独立的自己。
如何保持独立?如果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
王小波在狂热的年代,用沉默来宣誓自己的人格独立。沉默的背后是独立的思考和是非的判断。在物质贫乏也思想贫乏的年代,人们的思考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的话语,王小波以沉默来掩盖思想的丰富和多元。
如今,物质丰富,人们的思想也未必真的多元。碎片信息,短视频,使人们的思考无法深刻,网络上键盘侠的狂热和娱乐至上,使人们失去判断,麻木而呆滞。
如果无法明辨是非就保持沉默,
假设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么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见识。(王小波)
只有明辨是非才能保持独立的思想,在未明辨是非之前就增加见识,不全盘接受别人的话语观点。每人的话语都出于某种目的,所以要清晰分辨。
独立思考不是胡思乱想,思想得有趣有创建才是真正的思考。才不会活在别人的话语里,别人的生活和目光里。因为自己是无可替代的,自己需要活出一种独特的生活和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