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座南方的小县城,经济并不景气。所以大部分青壮年都是选择外出务工,小明的父母自然也不例外。小明二年级之前是跟着父母在所谓的大城市生活的,逼仄在狭小的生活区域,周围大多也是同类人。那里已经属于城市的边界,在那里生活的人们都是怀抱着期待却又屈服于现实的平凡的人。
后来因为不方便小明便回到了故乡的小城读书,由小明的外公外婆带着。为什么不是爷爷奶奶呢?因为小明的爷爷奶奶很早就过世了。其实那个爷爷奶奶也不是他的亲爷爷奶奶,他父亲是被领养的。小明突然想起似乎从未问过父亲,被领养时是否记事。不过就算有机会他也不会问吧。
一开始小明还是不太习惯的,经常晚上一个人偷偷地哭泣。因为外公外婆大多数时候还要去照顾田地。这座小城还是有很多地方很多人靠务农为生的。所以在上小学的时候小明就是经常一个在家。一个人有很多好处,小明哭着哭着就适应了。并且以外人眼中的“逗比”形象快乐成长着。小明学会了很多东西,其中有一项名为知足,他觉得很重要。当然,知足了也不一定就会快乐。
有一年春节,小明的舅舅问过小明有没有心理问题,他说据科学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小明笑着回应:“你看我这么没心没肺,怎么可能有心理问题”。
上天总喜欢开玩笑,还尽是些不完全的笑话。在距离中考还有一周的时候,母亲回来了,顺便带回来个父亲突发脑溢血的消息。实际上,他父亲脑溢血已经一个多月了,母亲一直在医院照顾他。不过小明快要中考了,母亲担心小明就回来了,当然父亲有着其他人照顾。
很奇怪,小明在听到这个消息时没有任何的心理波动,很平静,平静的让自己都有些害怕。
“不要多想,好好准备考试”“嗯”。
后来的故事似乎都顺理成章了。小明不负众望的考上了他小城里最好的高中。而他的父亲因为非但帮不到母亲的忙,反而添麻烦后,回到了老家。小明自然不需要父亲照顾,进入高中后他就住校了,外公外婆去别的城市帮舅舅照看孩子了。父亲独自在家自己照顾自己。实际上,他看起来与常人并无差异。但是他怕。
再多的争吵演化到最后也会变成相看两厌的沉默。从小明记事起两人的关系便不怎么好。不过因为父亲是家里的经济命脉,母亲便时常忍着父亲的臭脾气。小明自然是向着母亲的,但讨厌父亲却是怎么都说不上的。
父亲从医院出来后,母亲自然为他谋过许多差事,可总是被诸多理由搪塞过去。天天抱着手机在那看着网络小说。自打父亲回来后,小明自然也是亲眼所见。偶尔从学校回家,看着可以称得上脏乱的家,小明也很生气,总是想着总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可他总是没开口。
小明不喜欢春节,这段阖家团圆的时光里,小明总是要听着无休止的争吵。可他什么都办不到。只能听着母亲的抱怨以及倾诉。
最可怕的不是争吵,而是沉默。三年后的今天,母亲跟父亲已经不大跟父亲争吵了。有的只是沉默下无尽的厌恶跟艰难维系的婚姻。
母亲依旧看着小明吃饭,隔壁桌父女的嬉笑声一直传来。在很久以前,他一直有个愿望,后来都变成了幻想。
小明很快吃完剩下的饭菜。与母亲告别后,小明回到了教室。只有中午才可真正称之为小明的学习时间。尤其是大多数同学都选择小睡一会的那个时间点,那时小明最兴奋的时间。其他的时间小明的注意力都不能聚集在学习上,只是发呆。高三就是这点好,老师不会经常进教室。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考试刷题。
“小明,对不起”身后一个声音传来。不用回头,小明也知道这是谁在说话。“不怪你的,昨天张晴自己冲动,不要责备自己,你跟朋友分享下心事有什么过错。”小明回过头,看着她认真地说道。她畏缩的眼神显示在小明的视界里,他总是很愧疚。
暂且称她为翩翩吧。他们第一次相遇是在分班的那个夜晚。高一下学期就要文理分科了。本着为国家四个现代化做贡献的热切,小明毅然决然选择了文科。其实,主要是因为上个学期物化生三门加起来才考了五十多分,数学才考了七十多分。这还是补了一个月的数学的结果。可想而知小明学理的“光辉未来”。所幸小明文科还不错。于是小明放弃了治疗,投入了新班级的拥抱。
在原来班级同学的依依不舍下(并没有),小明在晚自习结束后搬到了新班级。文科班的同学多是从不同班级迁入的,至于小明被分配的这个班级,他之前也打听过,未重组前是倒数第一的班级。而且据说分进来的许多学生也是别的老师挑剩下的。这令小明很是悲伤,尤其是知道幕后黑手就是这个班级的班主任兼教务主任,他就更悲伤了。至于这位班主任就简称为胖头吧。因其体型过于像那种鱼类,加上其所作所为让学生很难有好感,就坐实了这个名号。
小明是个认生的人,或者说有点社交恐惧,在他看来过多的交往是浪费时间感情的。尽管认识久了之后,大多数人都认为小明自带逗比属性。所以到了新班级后,小明只是保持沉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