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了什么,到如何做到
复盘是个看起来比较高级的词,如果换句话来说,就是总结。
再具体点来说,就是从经历到经验的转换过程。
经历本质上是零碎的,比如今天写了一份材料。
经验是系统的,比如还是写材料这件事,我们可以把它流程化与系统化:
1 搜集信息。
包括三个渠道:①同事,②同行业的朋友,③网络渠道。
当然,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网络渠道又包括:①知乎,②微信搜索,③公司数据库,④百度文库,⑤中国知网……
2 组合信息。
按照什么逻辑来将碎片化的信息整理成系统的文档?可能是:
先画一份思维导图
按照导图进行内容二次整理
将内容进行删减
先画一份思维导图
按照导图进行内容二次整理
将内容进行删减
3 润色材料。
采用了哪些手法?可能是:
PPT排版美化,例如配色方案的选择,高清图片的使用,字体的选择等。
文字的修辞,例如排比,例如对比(一个足球场大小)等。
PPT排版美化,例如配色方案的选择,高清图片的使用,字体的选择等。
文字的修辞,例如排比,例如对比(一个足球场大小)等。
将这些内容进行复盘后,我们发现有两个好处:
第一,操作流程化。当以后要查找类似材料时,直接参考以往的渠道,逐个搜索,方便快捷。
第二,知识的显性化。有些时候我们觉得做得还不错,但说不清道不明,有了思考复盘,那么这些隐形的感性的内容,便有了可复制的可能。
- 02 -
不止要关注一个主题
还要持续性地关注一个主题
今天因为觉得自己表达不行,于是赶紧关注几个表达类公众号;明天发现自己文字功底差,于是买来几本教人写作的书;后天被领导批评 PPT 做得丑,于是马上买来几门课程学习。
最后发现,花了时间用了钱,结果没有一个坚持下去。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任何知识的积累,都需要时间的积累。
积累的关键,则是主题化的深挖。
对很多问题,不知从何入手。
需要做三件事:
第一,集中关注了一系列信息获取渠道。
例如,关注相关公众号,每天定时阅读,获取行业信息。
第二,专题学习。
有意识地在(App)里找到行业的年报分析,研究思考的角度。
第三,学习同事的成果。
除了听他们的汇报,还会要来报告,在晚上学习,画出思维导图,并思考如果自己做,将如何切入,如何行文。
这样,从信息层面,专题层面,和表达层面,进行学习和总结,最后储备出一套可借鉴模仿的套路。
- 03 -
输出,是闭环的核心环节
学习终究是服务于结果。很功利,也很现实。
毕竟,成果是激励人持续向前的重要推动力。
在输出上,有三个程度:
第一层,写下来。
以日记、周记,或者发微博、公众号等形式,将学到的内容进行梳理。这里建议不要一味模仿,而是按自己的语气进行表述。
例如:利率与房价呈反向变动关系。
那我们自己来表述,就可以说「人话」:利率上涨的时候,大家手上的钱更多地就流向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买房子的钱少了,需求自然就下来了。价格又是受到供求关系影响,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弱了,自然价格就受到了影响。
用自己的话表达的好处,就是促进二次思考。
有了思考,懂了来龙去脉,那么对于这个知识点便有了属于自己的认识。
第二层,怎么办?
如果一件事跟自己没关系,那么它自然就很容易成为过眼云烟。那么在写下来以后,第二步就是思考与自己的关系,如何指导自己的决策。
例如:当我们了解了保险产品是构筑自己财务体系的重要防火墙以后,就可以衍生出,自己目前的保险产品有哪些,如何才能实现比较全面的保障?
有了这一步,那么接下来就行对资产配置进行重新梳理。
第三层,我以前做的哪些东西可以得到改善?
PDCA 是一个经典的复盘路径:通过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行动(Action)实现个人的螺旋式成长。
当我们遇见新知时,可以代入到已经完成的经历里,进行检查(Check),最终指导行动。
例如:在看过大叔的演讲以后,我发现了自己以前做分享的一个弊病,说话表达时语气比较平,声音低,激情不够。
那么下一次,我就有必要在这一点上做一个改变。具体来说就是三个步骤:
1 话筒离自己更近一点;
2 有意识地强化抑扬顿挫;
3 适当增加手势。
1 话筒离自己更近一点;
2 有意识地强化抑扬顿挫;
3 适当增加手势。
- 04 -
小结
具体包括三点:
第一,回顾自己的行为轨迹。将一系列感性的行动,总结为一般性规律。
第二,持续性关注一个话题。精力有限,那就挑最重要的,找到高质量的信息源,进行主题阅读。
第三,找到它与自己的关系。首先是按照自己的逻辑复述,继而问自己该怎么办,再者就是嵌入过往经历,实现 PDCA 的正向循环。
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肯定会很久,但越是需要长时间去精炼甚至锤炼的东西,才越值钱。
网友评论